守护一方水 一片山
2012-08-13 15:59:20 来源:鲁南在线--枣庄晚报
-
枣庄西北有座钓鱼台,钓鱼台下有个村叫郭村,郭村有个水库叫郭村水库。你可别以为记者在说绕口令,本文的主人公老董——董金国和这个台、这个村、这座水库都有着不解之缘呢。
老董,市中区齐村镇郭村人,1.8米多的大个子,如今已年届六旬。本世纪初齐村与渴口撤乡并镇时,他从渴口城管办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他不甘寂寞,总想发挥余热,为家乡做点事,从此便走上一心看水护山的道路。
带领民兵连 曾用六零炮打得一摞奖状
到郭村走一走,访一访,好多人都对老董竖起大拇指。
老民兵们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号召:全民皆兵,保家卫国,要准备打仗。郭村于是就有了一个民兵连,年轻的董金国任连长。
要说这地理形势,郭村可是个要紧去处。它扼守枣庄西北门户,西有夹谷山,东有钓鱼台,国防公路从村中穿过,与齐村大镇构成犄角之势,相互呼应。当年打鲁南战役时,郭村就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董金国所带的这个民兵连,单从装备而论,今天看来也有点令人咋舌:两挺重机枪、3挺轻机枪、20支半自动步枪、30支半自动冲锋枪、20支蜂窝式苏制冲锋枪,此外还有3门六零炮。这要在红军初创时期,一个团的装备也没有他这个连硬气!几十年后的今天,老董在谈及这些武器时,俨然如对首长报告那样,一口说出,半点不差。
提起当年战绩,老民兵们直拍胸膛:步枪、机枪射击不算,光是六零炮打靶奖状就有一大摞!老董自己就得过齐村区射击第一名、全市第三名。
承包水库 3000亩良田变成“流金田”
20世纪60年代,兴修水利。渴口公社男女老少齐上阵,手刨肩扛小车拉,自力更生修起了郭村水库。本意是用它来浇灌附近的农田以保丰收,但是长时间无人看管,谁想用谁放,到了急用水时却已无水可放。
想想建水库时淹掉的300亩果林,却要守着水库受干旱,老董的火上来了。
1982年实行责任承包,全郭村无人敢承包水库,老董一咬牙:我包!从此老董带着家人早起晚睡、晨昏不离掌握着水闸,看上了水库。这下,百姓心安了。水库下游的3000亩良田由于适时得水浇灌变成了年亩产吨粮的“流金田”,水库里还养出了137斤重的大青鱼!
见到老董时,他正在山坡上和乡亲们一起摘着盛开的金银花。20多亩的金银花开得正好,老董脸上的皱纹绽开着,溢满丰收的喜悦。
老董说,10多年前,渴口、齐村撤乡并镇,他从渴口城管办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总觉着浑身的劲还没有使透,得在有生之年发挥发挥余热,再做些轰轰烈烈、让后来者翘挑指称赞的事。
看护山林 自费修了8里多上山路
2010年9月,他看上了钓鱼台上的800亩山林。
钓鱼台山上怪石嶙峋,西、北面上山没有一条可称得上羊肠小道的路。去年冬天,一条5米多宽的生产路破茧而出,由山底向山顶蜿蜒而上。
从山下到山顶有4000多米,对于年届六旬的老董来说,修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可他冒着凛冽的寒风,带人干了三个多月,前前后后光炮就放了1000多响,花了30多万元愣是把路基炸平了,路面修好了,而且8里多的路大部分还是水泥路!
路修好了,小汽车可以从山下一直开到山顶。上山的人们方便多了。
说起这事,老董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方便大家,他又投资二三十万元在山顶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小屋。
有了好路,人们感觉顺多了,可是给护林也带来了难题。
这不,两个妇女劈了树枝正躲在树荫下摘松米。
老董不乐意了,冲着她们喊:“别再劈树枝了。再劈,一会儿林业部门的人来罚你们!”
老董说,松米晒干了可以制香。她们摘些松米卖几毛钱一斤,大热天也不易。可是你不能劈树枝啊,那树从石缝中长出来,到一人多高,得经多少年!
走在老董化坎坷“羊肠”为坦途的上山路上,不时可以看见鹧鸪、野鸡,还有些不知名的鸟儿展开翅膀翩然飞起。人们不禁浮想联翩:自然与人是和谐共生的,人类究竟该怎样善待自然?
枣庄的近郊没有多少令市民流连忘返的游憩之地。郭村水库涟漪荡漾,碧波万顷;钓鱼台素有厚重的历史、悠久的传说,姜子牙直钩垂钓、愿者上钩,千年古松生琥珀的美丽典故流传了一代又一代。能不能把钓鱼台建成市民理想的近郊游憩之地,让市民一边贴近大山松林,体验自然静谧,一边领略道家崇尚的神秘、历史传说的妙韵?
——老董想到了,但是做不到。他没有这个力量,修路建房几乎耗尽了他多年的积蓄。他那点钱对于他看护的800亩荒山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之一毛。
老董现在能做到的只能是看好山护好林,给后人留下一片绿色,一份自然,一个怡人的佳境……
上一篇:南征北战话当年—访老战士钟士一
下一篇:滕州破获2000余万元虚开增值税发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