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南征北战话当年—访老战士钟士一

2012-08-13 15:50:57   来源:枣庄晚报   
      钟士一,1933年2月出生于滕州市张汪镇霸陵桥村,1948年10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了解放南京、上海、重庆及抗美援朝等,立下许多战功,1958年转业到黑龙江建设兵团,1988年离休,现定居在枣庄。“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来到市中区铁西小区,对这位曾经南征北战的老战士进行了采访。

      参加革命

      钟士一老人虽已年近八旬,但精神矍铄,腰杆挺直,至今仍保留着军人的气质。他告诉记者,他出生在滕州市张汪镇霸陵桥村,1945年初来到枣庄跟着叔叔上学,第二年枣庄第一次解放以后,他跟着母亲到了徐州,投奔姨家继续学业,在铁路上办的学校读书。1948年淮海战役即将打响时,整个徐州城工厂停业,学生放假。战役结束后,年仅15岁的钟士一没有学上,整日到处闲逛。这时,钟士一在鲁中南军区文工团当团长的舅舅邱富润(“文革”前曾担任南京空军文化部部长,后受迫害致死,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和担任文工团团员的姐姐钟晓岚,随部队到了徐州。看到舅舅和姐姐一身戎装,威风英武,钟士一便想跟着他们参加解放军,舅舅和姐姐也想把他带走,但是母亲嫌他太小,不愿意让他当兵。在舅舅和姐姐的部队走后,钟士一整天缠着母亲,要求参军,不答应就闹。此时解放军的大部队已经向前方行进,准备渡江解放南京,留守在徐州的是后勤部队,负责征兵、给养等善后工作。母亲经不过钟士一的不断央求,最后终于答应让他参军。于是在一位熟人的介绍下,身高不到一米五的钟士一便成了第二野战军后勤部第一医院的一名战士,主要任务就是看护伤病员,为在战场上负伤的官兵们做好服务。

      南征北战

      参军没多久,钟士一所在的部队医院便跟随着前方大部队日夜兼程,步行向南前进,一直走到了长江边上,这才驻扎下来。此时前方部队已经开始渡江,枪炮声此起彼伏,令刚刚成为解放军战士的钟士一非常兴奋,“当时也想冲到最前线参加战斗,但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只能在后方救护伤员。”钟士一老人说。渡江战役结束,南京解放后,钟士一随医院进驻南京城里,接管了位于明孝陵附近的原国民党的联合勤务第二医院。此时大军继续南下,准备解放上海,医院除部分人员留在南京留守外,被战友们亲切的称为“小鬼”的钟士一参加了上海战役。钟士一老人告诉记者,当时行军全靠步行,他虽然个子小,但从来不掉队,其他战友一路上还经常帮他背行李。他们医院当时驻扎在上海郊区某小镇的村庄里,有伤病员从前线上下来便及时救治。因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着经历了两次大的战役,接触了数不清的伤病员,使他在部队中迅速成长,看护业务逐渐成熟,再加上他机灵听话,很受战友和伤病员们的喜爱。
      上海解放后,钟士一的医院没有进城,而是立即又撤回了南京,仍然驻守在明孝陵附近的医院。没多久新中国宣告成立,钟士一和战友们还参加了在南京新街口举行的阅兵活动。他说,那一天新街口人山人海,在听完从北京传来的毛泽东主席作的报告后,他们医院编成方队,走在游行的队伍中,接受军管会领导的检阅,那一刻的激动心情他至今难以忘记。
      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钟士一和他的战友们从南京出发,步行开赴湖北孝感,准备参加解放大西南的战役。此刻他被调到了警卫班,当了一名负责保卫工作的战士。接下来部队继续前进,在湖北的大山中穿行,因为那时山中土匪较多,再加上一些国民党残余部队经常出没,地方治安形势很是严峻,钟士一所在的警卫班任务很重,白天执勤,夜间放哨,丝毫马虎不得。到了重庆,他们驻守在唐家沱,前方部队已经和敌人交上了火。钟士一说,重庆是座山城,山下有江,易守难攻,看到解放军要过江攻城,国民党官兵便依靠天险,往江上泼汽油,点起火来阻止解放军进攻,熊熊大火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解放重庆的战斗一直持续了10多天时间才结束,他们的医院当然在战斗中发挥了极好的后勤保障作用。重庆解放后,钟士一所在医院作为西南军区第一医院,在重庆一直驻守到了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

      抗美援朝

      钟士一老人至今还记得奔赴东北参加抗美援朝之前的那段经历。他说,那时他已经是医院文工队队员,每天编小剧,办板报,搞宣传。他们随医院从唐家沱换防到了江津,住了几天后所有人员都换了棉衣,并发放了大头鞋和皮手套,坐上船顺长江到了武汉,此刻他们都不知道将有什么样的任务需要完成。下船后全体人员马上登上了闷罐车,先到了北京丰台,换车头、吃饭,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看到了山海关的城门楼,一直到了锦州下车,受到当地老百姓敲锣打鼓的夹道欢迎,他们这才知道到了东北,任务是抗美援朝。再上车,第二天天亮时到了黑龙江省的一面坡站,下车顶着零下30度的温度安营扎寨,准备接收从朝鲜战场上撤下来的伤员。而钟士一的任务就是了解情况,编排节目,出板报,发传单,准备开始慰问伤病员。
      1950年11月底,医院迎来了第一批从朝鲜战场上撤下来的伤员。钟士一说,他们去接站,那时车站外的温度计显示的是零下41度,全副武装还是冻得慌,就穿着大头皮鞋在站台上蹦跳着取暖,吸气时鼻子像针扎一样难受。打开车门时,车厢内一股热浪迎面扑来,非常难闻。原来,很多志愿军战士赴朝后,手脚被严重冻伤,导致发炎溃烂,不得不撤下火线回国治疗。很多伤员因为伤势严重,不得已被实施截肢手术,非常令人痛心。
      1952年底和1953年初,钟士一曾两次随着医疗服务队赴朝鲜前线服务慰问,每次一个多月时间。在朝鲜的新兴里、西海岸等地,他们住在朝鲜老乡的家中,经常冒着炮火,到前线开展服务慰问。他说,当时志愿军战士的生活非常艰苦,有的一周只能吃上几个冻土豆,吃的时候不能火烤就放在怀里暖着吃。一句“饿了炒面抓几口,渴了冰雪当水喝”的歌词,便是当时志愿军战士的真实写照。

      东北垦荒

      因为有文化,抗美援朝结束后,钟士一在部队中先后担任文化教员、文化干事、体工队长和保密室主任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出色完成工作任务。1958年春,钟士一和其他战友一起,响应党的号召,开赴北大荒,到了宝泉岭农场当了一名农业工人。
      在农场,钟士一先是开原苏联进口的拖拉机,后来开收割机,他和我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友谊农场的梁君(一元人民币上的人物原型)很熟悉,经常在一起交流驾驶经验。他说,当年在农场垦荒,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一般人想象不到。那时种稻子,赤脚干活,小咬(蚊子)乱飞,咬人特别难受,只好戴着防蚊帽出工。他们住的“马架子”草棚也非常简陋,不能遮风挡雨,冬天被子上落满20公分的雪,夏天经常有蛇爬到褥子下。正是这种环境,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坚定了他们的信念,北大荒变成了中国的大粮仓,这里面有他们的一份不朽功劳……

上一篇:枣庄市昊申纸业存多处重大火患被罚2万元
下一篇:守护一方水 一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