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工作会近年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
2014-01-09 09:17:08 来源:新京报
去年上半年,习近平两次对政法工作作出批示,都提到“平安中国”。习近平表示,平安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
媒体当时对此评论说,这显示出,政法委的职能逐渐回归统筹协调社会治理。
另外一组数据,显示出这一转型的成效。据有关方面统计,2013年,全国各地动用维稳力量的人次,是近20年来最少的一年,其数量甚至不足某些年份的10%。
这与去年群体性事件大幅减少有关,有媒体人士观察,去年几乎没有一起轰动全国的突发性重大群体事件。
“枫桥经验”,被视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法宝”。这个概念来源于上世纪60年代,如今被重新提起,并被概括为“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
官员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领导讲话、办案之前都要先翻法律资料,而后再发言、下达指令
去年,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网络谣言、性侵未成年人等犯罪领域,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多个司法文件。
向春玲分析说,上述领域矛盾突出,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有欠缺,在执行环节存在似是而非,需要补足。
相关机构步调协调一致,与政法委的统筹协调有关。目前很多社会问题紧靠一个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专门部门综合协调,让多个部门协作推进。政法委在司法领域的统筹协调,发挥了作用。
有内部人士指出,密集出台的司法文件,明显体现出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公安机关依法办案,“不是想打击什么就打击什么,谁大听谁的,而是谁合法听谁的。”
据介绍,无论在政法委还是公安机关,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领导干部们开会或办案,人手揣一本《刑法一本通》。
某案专案组人员说,领导在上面作指示,下面的人纷纷在翻《刑法一本通》,成为专案组内一景。
记者了解到,在政法机关,从民警办案,到领导讲话,之前都要先翻法律汇编。
法治思维还体现在信访改革上。2013年,中央政法委开始推动试点,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
此举意在改变上访者“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局面。
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表示,社会管理就是要将维稳的理念转变到法治的理念。涉法涉诉类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让群众从司法层面获得公平公正,这是解决信访矛盾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