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社会焦点 > 正文

卡梅伦访华姿态谦卑惹争议 称最强有力支持中国

2013-12-03 11:16:01   来源:环球时报   

      拿中国的钱,英国“丢掉了灵魂”?

      “外交用语要好好斟酌,跟中国打交道尤其如此。”BBC随团记者罗宾逊2日撰文称,卡梅伦在访华前向北京发出的信息是要打造“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发出了卡梅伦此访哪些问题是重点的明确信号。前英国外交官凯瑞·布朗2日对《华尔街日报》表示,两国此番碰撞出的合作火花将使人们忘记过去18个月曾经发生的事情。布朗说,中国在英国的投资不像在美国那样存在政治方面的担心,“在我们看来,不管白猫黑猫,能创造就业就是好猫”。

      2日在与中国领导人会面时,卡梅伦表示,他已做好准备,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推动中国与欧盟之间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加拿大通讯社称赞卡梅伦是“欧盟和中国谈判自由贸易协定的先驱和特使”。不过德国电视1台称,卡梅伦的立场将惹恼欧盟,因为这与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两周前在北京欧中高层会上的表态形成鲜明对照。路透社表示,欧盟担心这可能导致廉价中国商品在欧洲泛滥,与此同时欧盟正跟中国陷入光伏贸易纠纷。

      质疑声同样来自英国国内。英国外交部亚洲研究部门前负责人罗德·维伊表示:“跟中国打交道必须坚持和保护自己的价值观,不要什么都说好,要说出我们的不同。”工党领导人米利班德批评说:“跟中国竞争,英国唯一的取胜之道就是向顶端冲刺,我们要在高技能、高科技、高收入经济体的基础上展开竞争,但本届政府认为我们只有滑向低端才能竞争。”英国《每日电讯报》说:“我们在拿中国和沙特的钱,但我们是不是丢掉了灵魂?”文章称,卡梅伦政府被中国和海湾国家的资金所吸引,这才主动出击,简化中国人的赴英签证,吸引中国投资,还要发行伊斯兰债券,“英国正在变得为了融资和发展经济而丢弃崇高的精神”。

      英国《金融时报》2日以“在西藏问题上退缩后,英国几乎没有从中国那里获得奖赏”为题说,欧洲国家认为英国错误地处理了同达赖的最初会面。卡梅伦今年初在下议院强调反对西藏“独立”更是被认为英国服软了,然而还没有带来英中关系立即解冻。随后游说要在今年年底之前安排正式访问也“太于急切”。文章认为,实际上,在英方会见达赖喇嘛之后,英中贸易和投资似乎未受影响。这只是强化了以下看法:“伦敦过于卖力了”。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日前发表欧洲外交事务官员莱纳德的文章,建议卡梅伦与中国打交道时要“硬气一点”,因为“显露软弱就会让对方误以为你好欺负”。文章说,中国有时说得比做得利害。比如,美国总统和德国总理都曾与达赖见面,但也没惹出多大麻烦,德国对中国的出口丝毫未减。

      英国前外交官布朗称,卡梅伦此次访华恰逢中国防空识别区引发地区紧张之际,考虑到英国与美国的紧密关系,这可能将卡梅伦置于尴尬境地,卡梅伦在作出类似“英国是美国的挚友永远不会背叛美国”表态的同时,还需达成一种巧妙平衡。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2日会见英国海军参谋长泽姆贝拉斯,双方就合作应对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达成一致。

      在陈志敏看来,英国在对华外交经历了风波后已经认识到,对华外交用过去那种施压的方式达不到效果,而且还会对其经贸利益带来较大损害,因此开始淡化人权、西藏等方面的问题。不过,英国奉行实用主义的外交,而且惯于采取均势外交的政策。“美国之音”称,对于卡梅伦来说,出国访问通常会演变成一个公关难题,因为他不得不在自己制定的帮助英国赢得全球经济竞赛的政策与大声疾呼人权问题之间取得平衡,他有时发现很难“将一个圆形变成一个方形”。

      中英关系的齿轮又开始转动

      “中英关系的齿轮又开始转动了。”德国财经网2日评论说,卡梅伦此行的时机很好。此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刚刚公布新的决议,其中包括经济进一步开放。德国《世界报》也称,伦敦已经成为中国在欧洲的金融门户。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如果中国真的在变革,那么英国应该利用这个合作机遇。卡梅伦访问确实有助于发展商贸,推进改革,并化敌为友。中国一直是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在过去20个世纪中,中国有18个世纪保持全球最大市场地位。今天,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128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并拥有最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的巨变会对英国产生巨大影响。希思罗机场、泰晤士河、英国核能领域、伦敦出租车等背后都有中国企业的参与。英国投资者则能受益于中国的自由化改革。如果中国真的变得越来越开放,英国就应该利用这个重大机遇。英国董事协会总裁赛蒙·沃克2日告诉《环球时报》,外界要积极地看待卡梅伦这次访华。他认为,英中之间目前最需要推动的是自由贸易,只有经贸合作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他有关“自由”的问题才能够接着讨论,才有对话的诚意基础。

      陈志敏表示,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对于西方价值观外交的诉求和对中国的成见不是一次访华就能解决的。政治文化观念不一样,肯定会带来一些矛盾和冲突,关键是怎样处理这些观点的不一致,如果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企图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对方,双方关系肯定会有曲折。双方只有开诚布公地进行对话,才能够建立互信,将关系向前稳定地推进。

上一篇:专家称月球可建导弹发射基地 打击地球敌对目标
下一篇:北京警方证实老外无照驾驶摩托撞倒大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