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援助菲律宾吗?
2013-11-15 08:15:29 来源:腾讯--今日话题
更何况,政府本就不该随意“慷民众之慨”
并且,一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首先要代表本国纳税人的利益,这要优先于外国的利益。中国也是“海燕”的受害者,截至11月13日16时50分统计,台风“海燕”已累计造成广西185.5万人受灾,4人因灾死亡,4人因灾失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92亿元。在这种情况下,对菲律宾过度慷慨是要冒道德风险的。2008年与汶川地震差不多的时候,缅甸也出现了一次特大的风灾,造成极大破坏,它在该国至少导致90,000人死亡,56,000人失踪,严重程度不下于汶川地震。后来,中国政府却把捐给汶川地震的善款中的一千万美元,用于给缅甸军政府赈灾了。这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争议。
因此,尽管菲律宾遭受的损失比广西要多得多,但一国政府对外援助款项,也必须要慎之又慎,不能随意给予,至少要尽量得到民众的理解。
对灾难援助的实证研究发现,各国“捐多少”取决于很多人道主义以外的因素
对于历年的国际灾难援助,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作为紧急性的款项,人道主义自然是援助的最大理由。但在人道主义之外,学者们发现,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捐不捐”、“捐给谁”、“捐多少”。例如,对美国1964年至1995年之间的人道主义援助的研究显示,外交政策与国内因素在国际灾难援助的资源分配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冷战中属于自己阵营的,受到的援助就多,反之则得不到美国的援助。这直到冷战结束以后才有所改变。
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两位学者的研究则显示,当一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当选为非常任理事国时,该国受到的援助往往会经历暂时性的爆发式增长。这显然是有所求的,希望受助国能够支持捐助国的相关提案。这充分表明,一国的对外援助很大程度上是政治性的。
上述这个研究是针对一般援助的,那么当灾难降临,受助国需要紧急援助时,捐助国是否会公平对待他们?哈佛大学与世界银行的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确实,当灾难越重、受影响的人数量越多的时候,受助国会接收到更多的援助。然而,他们也发现,即便是同样程度的天灾,不同特征的国家受到国际援助也会因别的因素而有很大不同。例如,捐助国总是对石油出口国更为慷慨,对前身是自己殖民地的国家更为慷慨。这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何美国这次针对菲律宾、英国针对2007年孟加拉国、2008年缅甸的风灾往往有巨额的援助。
更常见的增加或减少援助的理由是,灾难是否受到媒体的关注,不同的研究者分别以CNN和纽约时报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这种世界顶级媒体是否关注某个灾难,对一国政府的援助方针有很大的影响。这间接反映了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以上这些人道主义之外的因素,是没有办法在一国政府进行援助决策中排除的。人有好恶,国家行为也有好恶,当两国关系趋冷时,减少或者减缓援助并不是很难理解的事情。
但在人道主义的旗帜下,适当援助菲律宾或是不错的“政治算盘”
在中菲关系最紧张的去年,菲律宾曾为云南地震向中国捐款20万美元
许多网友声称,菲律宾纯粹是“白眼狼”,以前得到过许多中国的援助,不仅“不知感恩”,还在领土问题、渔民问题以及人质事件中与大陆、台湾、香港大搞对抗,因此当下中国人普遍对菲律宾印象非常不好,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少有人留意到,在去年10月,菲律宾政府曾向9月份发生地震灾害的中国云南、贵州两省地震灾区捐赠20万美元,以“表达支持和友谊”。
上一篇:中央纪委:研究制定纪检工作双重领导体制
下一篇:李克强督战年度改革任务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