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就全面深化改革提3个方法
2013-11-11 10:08:12 来源:人民网
诉求有缓急。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更清新的空气……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改革要触及的“穴位”。在这些紧要处发力,改到痛处,改得彻底,既是改革的题中之义,也能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改革信心。
没有整体推进,改革会顾此失彼;不搞重点突破,改革会节奏迷乱。
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展示了我们党从容驾驶改革航船的智慧、技巧与能力。
“变”与“稳”的平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结合
改革既要谋变,也要求稳。
35年的改革没有采取激进式休克疗法,不搞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的渐进办法,避免社会震动过大,较好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停不得;发展是目的,慢不得;稳定是前提,“冒”不得。今天,改革发展稳定彼此交融的态势日益明显,相互作用的趋向更加突出,必须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全面改革顺利进发。
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胆子大,才能啃动“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处于经济转型的新阶段,面临多元多变的新环境,改革不再是先前皆大欢喜的“帕累托改进”,需要用更大的政治勇气闯关夺隘,不失时机地大胆开拓。改革越前进,发展就越有底气,抗风险能力越强,越能获得积极的社会稳定。如果因为局部利益和短期风险而顾盼犹疑,就可能前功尽弃。
步子稳,才能掌好“方向盘”。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无论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还是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都应科学权衡。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更要稳妥谨慎,任何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推行,必须统筹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消解隐患,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循序推进。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今年,改革新政密集出台,项项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营改增”为企业减轻上千亿元税负,20多个省份出台大病保险实施方案,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专项治污,涉农资金整合拉开序幕,制约民间投资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加快打破……
改革的唯一价值,是为人民而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而发展。如果改革红利不能反映在老百姓身上,发展成果无法惠及最广大群众,改革会失去动力,发展将没有意义,稳定的环境就难以保证,建设和谐社会就离开了民意根基。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
从利益格局的调整,到体制机制的创新;从各方诉求的平衡,到发展方式的转型……挑战前所未有,改革稳中求进。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引,有体现人民意志的改革布局,有凝聚各方智慧的改革方法,中国式的改革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