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上任百日盘点:打破惯性未救银行钱荒
2013-06-24 08:50:25 来源:新京报
从欧洲归来,6月3日晚,在和欧盟主席巴罗佐通话中,李克强说,如果欧方执意采取制裁性措施,中方必然要反制。媒体称,这是中国政府高层第一次对欧盟明确传达反制裁的强硬态度。
中方的努力取得成效:6月4日,欧盟作出初裁决定,在最后一刻将临时反倾销税从47.6%下调到11.8%。业内人士说,这一结果来之不易。
3天后,李克强来到河北的邯郸、邢台、石家庄考察。今年以来,雾霾天频繁出现。环保部公布的一季度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上述三地都位列其中。
在考察环境监测的同时,李克强造访了邢台一家光伏企业。他对企业负责人说,“困难是暂时的”,他希望“企业和政府一起做好工作”,“除了稳住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启动国内市场,消化产能”。
李克强此举被认为是为正在遭遇困难的中国光伏业“打气”和“支招”。
回到北京,6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6项政策,扶持光伏产业。他还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10条措施,提出“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环境生态结合起来”。
专家分析,这一举措,正是对光伏产业“启动国内市场”的鼓励和支持,为“外患重重”的光伏产业,指明了新发展思路。
农业现代化:“让天下心安”
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创业,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
李克强对农业并不陌生。在考入大学之前,他曾经在农村插队,还担任过大队书记。在地方主政时,他也经常到田里,“抓一把,就知道土壤墒情如何”。
就任总理之后,在他眼中,农业已不仅是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他更关心怎样以农业现代化来支撑新型城镇化。李克强的思路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固本强基,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
3月27日,春分刚过。李克强开始了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调研,首站选择在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专程考察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新桥是江阴最小的镇,面积19.3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万。但是这里却成为江阴乃至江苏城镇化的样本:农民上楼成为工人,集中居住率在80%以上。
当地80%以上的农民成为现代产业工人,这也契合李克强新型城镇化的构想。他反对人为“造城”,认为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进城农民能就业创业,生活才会更安稳,城镇化才能扎实。
现代化农业,是李克强的另一兴趣点。在常熟的家庭农场,李克强说,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方向,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城镇化会形成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