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萧山“人”字墓比越王勾践老爸的墓还早300年
2013-06-10 15:22:20 来源:钱江晚报
比勾践父亲墓要早三百年左右
如果不算这个“新人”,“人”字形结构的墓葬,形态可辨的,全国也只发现了3处,有2处在福州和广州。还有一处,名气最大,年代最早,就是绍兴印山越王陵,所葬之人身份尊贵:越王勾践的老爸允常,他的墓叫“木客大冢”,时代为春秋末期。
没想到,柴岭山“人”字墓横空出世,年代更早——西周晚期,于是,排行榜立马刷新了——它成了全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人”字形结构墓。
之前,考古专家一直没找到勾践老爸墓葬的“人”字究竟“抄袭”了谁,这下,柴岭山的人字墓,成了证据,“它为整个越地贵族墓葬形态提供了重要资料。”
同样铺白泥膏 越文化,也影响了楚文化
为啥发现的“人”字形墓,数量这么少?
杨金东说,这么多木头要搬过来,极费人力物力,“普通人一般随便堆个土就埋了。”
虽然形制相同,但允常墓比柴岭山的“人”字墓起码大一倍。而且前者是往地下挖的,后者是在地表往上建的。
“这说明,允常的墓,已经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结合了中原文化的一些墓葬形式。”
杨金东说,允常的墓底及四周都铺了一层白膏泥,主要为了防潮防水。更考究的是,他的墓葬顶部,还盖了好几层厚“棉被”——层层树皮,叠加在顶部,“有140层,厚度有十几厘米。”
铺白膏泥,一般被认为是楚文化特有的墓葬习俗。没想到,却在年代更早的柴岭山“人”字墓,这个越地贵族墓里发现了。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楚文化对越文化影响很多,一个小小的墓葬,却更新了陈见。“这说明,楚国的葬俗,很可能是从越国学来的,也就是说,是越文化影响了楚文化。也有可能,两种文化是互相影响的。”杨金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