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社会焦点 > 正文

监控锁定波士顿爆炸嫌犯 可能是本土恐怖分子

2013-04-18 08:12:08   来源:京华时报    

      特殊日子扎堆作案动机难断
      一些分析师注意到,除4月15日为美国纳税申报截止日,容易引发极端反政府分子、无政府主义者仇恨,本周五即19日是联邦执法人员在得克萨斯州一处庄园围剿邪教“大卫教派”20周年,那次冲突致死大约80人,同一天也是俄克拉何马市中心联邦政府办公楼爆炸袭击18周年,那次本土恐怖袭击致死168人。
      另外,6年前的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美国最惨重校园枪击案,致死32人。14年前的4月20日,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中学枪击案致死13人。本年度波士顿马拉松则包含纪念去年12月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的意义。
      特殊日子“扎堆”,增加了分析作案动机的难度。萨拉特说,“我们可能不得不习惯这一想法”:破案可能需要“几个星期或几个月”。

      总统拗口表态凸显反恐尴尬
      “恐怖”二字对美国人有何复杂意味?从奥巴马政府的反应就可窥见一二。
      奥巴马总统在事发后的两次全国电视讲话中,一方面碍于调查工作尚未结束而不能立即将波士顿爆炸定义为“恐怖袭击”,另一方面又唯恐被责以行动不力而必须突出“恐怖”字眼,只好谨慎又拗口地强调“正按‘恐怖主义行径’处理”爆炸案。
      自12年前“恐怖航班”重创原本自信满满的美国社会以来,美国人似乎一直陷在“又累又恐”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以反恐之名发起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似乎形成某种“越反越恐”的怪圈,并给美国社会制造了从退伍军人安置到对穆斯林的“隐性歧视”等一连串难以治愈的“偏头痛”。在去年一起造成7人死亡的枪击案中,人们怀疑遇害的锡克教徒就是因被极端分子误认为穆斯林而不幸“躺枪”,这一事件很可能只是美国社会这一深层矛盾的缩影。
      另一方面,对恐怖主义的集体记忆依然深植美国社会,人们抱怨虽多,却不敢掉以轻心。今年3月初,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宣布从4月下旬起将允许飞机乘客随身携带部分类型的小刀。这是“9·11”以来美方首次放宽安检要求,结果舆论哗然,斥之为置公众安全于不顾。

      媒体抢先定性折射脆弱心理
      当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现场15日下午接连发生爆炸后,无论浓烟中四散奔逃的亲历者,还是电视机前一遍遍重复观看现场视频的观众,不少美国人心头那根与“恐怖”二字相连的弦又被触动了。
      事发后,美国各大报刊、电视、网络媒体纷纷滚动报道,“恐怖袭击”一词频现其中。媒体先于警方对事件定性,折射出后“9·11”时代美国社会某种“惊弓之鸟”的心理。
      在波士顿体育盛事的重重安保中发生致命爆炸,再次凸显恐怖威胁和安全防卫之间“矛与盾”的复杂关系。美国国土面积大,境内外人员往来多,安保工作再强也有“挂一漏万”之时,而这“万一”对任何受害者家庭都是百分百的重创。
      “9·11”袭击已过去十多年,美国民众逐渐恢复的脆弱心理如今又遭遇一击,他们对美国本土自我防范能力可能产生新的怀疑。如何加强国土安全,将成为美国社会下阶段的关注重点和反思课题。

上一篇:云南大理发生5级地震 民众称震感明显
下一篇:安倍回应中国赴钓鱼岛:日本将全天候巡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