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社会焦点 > 正文

谁来为救护车开道

2012-12-13 10:59:59   来源:人民日报    

      城市急救任务日益繁重。救护车虽然在法律上拥有优先通行权,但大城市交通高峰期内的拥堵现状却令“优先”难以实现。
      以北京市为例,院前急救系统由北京急救中心(120)和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999)两个服务网络组成。2011年北京市卫生工作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全市院前急救病人(含120、999)共就诊53.3万人次,其中普通病人44.8万人次,危重病人8.5万人次。今年11月26日至12月3日,120共派出急救车辆6406次,比去年同期增加381次。
      立法能否保证畅行无阻
      可借鉴国内外急救立法经验,降低实际执行难度
      在许多人看来,立法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在2008年底,北京市就筹划推进院前急救立法。《北京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经北京市人大批准立项后,北京市卫生局今年2月启动了《北京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调研起草工作。梳理分析急救过程中需要通过立法解决的问题,吸取国内外急救立法的经验是调研重点之一。
      此次“3公里走了40分钟”事件发生后,公众和媒体对立法规定“救护车的道路通行优先权”很是期待。事实上,《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的规定已很明确,驾驶机动车遇有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未按照规定让行的或违反规定在应急车道内行驶或停车的,处200元罚款等。
      关键在执行,即使是被认为“力度不大”的200元罚款,实际执行也有难度。有基层交警告诉记者,如果遇到救护车一定会主动上前引导、疏堵,但是受限于路况,很难认定其他车辆是否故意不让行。
      在没有交警的路面,如何记录不让行的车辆?有网友建议为救护车装上摄像头或行车记录仪。急救人员则认为,如果有这一笔投入,完全可以用在更核心的急救设备上。
      交警能否提供“护航”
      急救量大难以实现联动,建议同步获取实时路况信息
      11日,北京市急救、交管两部门对“救命车”通行受阻这一难题进行了商议。北京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急救转运时,急救部门会加强与交管部门的联动,获取交警的“护航”援助,为危重伤者抢救生命争取时间。
      据了解,北京市120、110、122、119此前已建立“四台联动”机制,但这一机制目前只是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各个部门有针对性地合力救援。北京交警也经常为求助的病人转运开“绿色通道”,包括为多次跨区域病人转运开道。但日常的院前急救工作还难以实现联动,因为急救量大,医生在抵达现场前也无法准确判断伤情轻重。
      这位负责人介绍,交管部门在商议时向急救中心了解了急救病人的总量、危重病人的比重、交通高峰期的急救量等数据。“120每天接电话6000至7000个,排除重复和无效拨打,实际急救需求约千个,日均出车900多次。每个都‘护航’,既没必要,也不现实,难题主要是交通高峰期的危急重症患者。所以需要研究出一个合理方案,如何判断需求,如何联动,如何护航。”
      据了解,此次事件发生地点正是一个经常堵车的路段。对此有急救人员提出的思路是,每辆救护车上都配备相关装置,以获知交通部门的实时路况信息,以便提前应对,尽量避开拥堵路段。“不要等到被堵了,才求助于交警。”

上一篇:南京举行烛光祭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下一篇: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涉嫌严重违纪被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