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社会焦点 > 正文

湖南领导协调三一中联矛盾:已对招商环境有负面影响

2012-12-06 09:55:01   来源:时代周报   

      宿怨已久

      长沙现在并无一家中超球队,但三一和中联这对同城兄弟,多年来都在上演着一场场德比之争的好戏。

      12月3日中午,时代周报记者来到三一总部门口,数十名员工正在此休息,三三两两席地而坐,和记者一谈起中联重科,三一员工都直晃脑袋,“中联重科不都是跟在我们后面。客户来了长沙,往往是我们前脚走,他们后脚就跟上来了。”

      而中联人士说起三一,也莫不如是。“有些客户为了得到更多优惠,甚至把双方的人都约过来。两家公司当着客户直接竞争。”在业内人士看来,与中联重科的竞争用白热化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几近贴身肉搏。

      在肉搏战中,三一和中联之间恶性竞争事例也屡次见诸媒体,成为热议话题。2010年11月,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微博)在2010中国工程机械代理商年会上指名道姓指责中联重科。在众多业内人士面前,向文波公开质疑中联重科并购意大利CIFA公司成本过高,称“原本只需要20亿元的并购,最后花费了50亿元!”

      向文波的发言,引起中联重科强烈不满。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在当天下午另一场会议中,直接驳斥了向的质疑,“中联并购CIFA成本不到20亿元人民币(折合2亿欧元),并非三一方面说的50亿元人民币(折合5亿欧元)。”

      同时,郭学红又爆出并购内幕,称三一重工两年前就曾筹措收购CIFA,未果之后才将矛头指向中联重科。两家巨头在公开场合互相指责,成为中国重工行业的第一次。

      今年7月,三一重工副总裁梁林河又公开批评中联重科,称对方本应该交付给内蒙古乾泰集团的200台ZE360E挖掘机仍停放在其停车场里,直指中联重科不顾客户和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利益,采用激进营销的方式与乾泰集团签订了高额订单,对方因无力支付而倒闭,中联重科也因无法收回货款而面临数亿元损失。

      上述两起事例,在业内已是众人皆知。多年的恶斗导致两家公司的高层之间,几乎无任何联系。

      詹纯新与梁稳根

      这种关系也同样适用于两家公司的掌门人。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1955年生人;三一董事长梁稳根是1956年生人。两个湖南人仅一岁之差。詹、梁两人都在上世纪90年代投身工程机械领域。两人的人生轨迹多有交叉,同时又脉络迥异。

      1992年,刚刚升任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名科技人员,借款50万元,创办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此前,詹的运途平坦,从1980年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至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一直在此工作。直到2008年,詹纯新还担任院长一职。

      在詹纯新进军工程机械领域后的两年,梁稳根采纳向文波建议,作出了第一次“迁都”的决定,实行“进入大城市、进入大行业”的双进战略,从相对偏远的涟源搬迁到了湖南省会长沙市,从事混凝土等工程机械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和服务。

      此后,三一和中联重科开始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级的工程机械巨头,并分别在2003年和2000年上市。

      业内人士对詹、梁两人的评价均甚高,“梁在30岁时就开始创业之路,做过很多生意。贩过羊、酿过酒……创业屡次失败。最终选择重工这一行,把一个民营企业带到今天的地步克服的困难何其多。的确很不容易。”长沙当地一名主管领导向时代周报记者感叹。梁至今仍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只要在长沙必会在7点召开早餐会议。

      对于詹,业内多评价其思维缜密,精于细节。詹20年来,完成了将一个事业单位向股份制企业转变的全部过程,其中过程也颇为艰辛。

      詹、梁两人也有诸多不同之处。詹出身名门,其父为原湖南省高院院长,岳父曾任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这两个情况确实属实,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也是不可或缺。”中联重科原董秘李建达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对詹的出身直言不讳。

      梁则出身草根,1983年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工作。其父祖辈均是篾匠,梁本人也干过多年篾匠,因在家中排行老四,人称“篾老四”。

上一篇:运钞车高速路侧翻 警方护卫6亿现钞安全转移
下一篇:城镇化有望推动40万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