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滕州市姜屯镇

2013-05-17 18:12:02   来源:姜屯镇政府   
       滕州市姜屯镇位于滕州市西郊,东接市区龙泉街道,西连大坞镇,南与级索镇相邻,北与界河镇相望。全镇总面积84.48平方公里。辖8个社区,95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总人口8.47万人。据《滕县志》载:前221年,姜屯镇属薛郡。汉置蕃县、公邱县,晋属鲁郡,刘宋(南北朝)属兖州部,隋属彭城郡,后置滕县,从此镇境属滕县。明正统年间属滕城乡。清嘉庆年间属仁一、二、三区和信一、二、三区。1938~1946年分属大彦、鲍叔、赵新街、休城、级索、高庙乡。1950年后属八区(大彦)和九区(鲁寨)。1956年成立姜屯区。其后撤区建社,社改区,社改乡,1984年建镇至今。
      姜屯镇古迹较多,散布在东滕城、庄里西、白了寺村、胡村等地,有滕国故城、文公台、庄里西遗址、上官庄遗址及古村落遗址等。
      滕国故城位于镇南部的东滕城村。史载,周武王封其异母弟叔绣(文王庶子)于滕,爵为侯,建都于今滕城村,谓之“滕小国”。传31世,于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灭于宋。据清《滕县志》称:“故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现城垣残迹依稀可见。外城略呈长方形,东西横陈,仅东北隅尚存一城角,当地居民仍沿袭旧名,称城角外的田地为城外。外城西墙南有一段堑壕,俗称“西海子”,为昔日的护城河。外城内东西两端,各有沼洼一片,积水成泽。相传昔日遍植莲藕,有“两池荷花一城芙蓉”之称。子城在外城中央,略呈方形,周长2公里许。近百年来,当地居民抵御兵祸水患,在原城基上围土筑寨,使整个子城仍然形制完整,高出地面3~4米,现墙顶遍植树木,绿树成荫。
      文公古台遗址位于滕国故城子城内东北,史称“灵台”,即文公古台,为纪念战国时期滕文公命名。遗址为不规则长方形,东西约60米,南北约45米,高约6~7米。灵台坐北朝南,西周时建有楼阁,相传为滕君寝殿,后世称“滕王阁”。民国初修复的大门,两旁镶嵌砖制楹联:“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即滕文公);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唐贞观十三年(639年)李世民封侄子李元婴为滕王。明万历《滕县志》载,因李元婴胡作非为、鱼肉乡里,高宗李治以书切责后,迁为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后李元婴怀念滕地,又在那里仿建了滕王阁。唐著名文学家王勃曾在那里作过《滕王阁序》。“文革”中期,台上真武庙等殿宇建筑尤存(始建年代无考)。殿宇规制极古,四周乔木郁然。有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修记。原台周围砌石,今残存有3.5米高石墙,土台东、北两侧有西周文化层,亦曾发掘出汉画像石,可为汉时重建佐证。今台南向西侧存石砌台阶16级,偏东正门台阶27级,可缘阶登台。文公台前,尚立着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三才撰写的《重修真武庙碑》及清同治三年《重修滕城庙碑》,碑面均记载:“庙祀元帝,前为文昌楼,又前为魁星楼。”可知当初台上修过众多庙宇。
      真武庙在正门西,缘阶拾级而上,台前沿有砖砌女墙,迎面为二层楼三开间大殿,建筑面积为198平方米,檐高一层约4.5米,二层约4米。门两旁圆窗直径1米多,悬山砖木结构,一层前出廊约1米,上覆瓦檐,后墙无厦。中殿3间,面积约80平方米,原两山墙有大型壁画,脊檩和梁上镌刻有“明万历十三年修”字样。原墙为磨砖对缝,现存基石雕凿精细。后殿曾改建为炮楼。
      正门内东侧,今仍有石券门,沿石阶下至东院,正门外东旁有1915年复修“吕祖祠”3间。其东西阔7.6米,南北深5.5米,檐高约3.5米。前廊1米木柱两楹,门两旁圆窗直径1.1米,下砌砖洞一券,高约3米,两旁尚有3间配房,再西台基倾圮,今有1927年建“功德祠”及“休息祠”两券,洞高2.8米,宽2.8米,深5.5米。
      台南偏西有二亩深坑,是当时的灵沼,为养鱼、种莲供观赏的池塘。《诗经》《大雅.灵台》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滕城的灵台灵沼,是“滕文公效文王筑之者”,取与民同乐之意。今台前池畔,两株古槐突兀,树围3.1米,东西并峙,虬枝仰伸伏卧,绿叶茂密,传为唐槐,配以殿宇楼阁,蔚为壮观。旧《滕县志》曾把文公古台列为蕃阳(滕县)八景之一。
      庄里西遗址位于姜屯镇庄里西村西约200米处。遗址高出地平面约6米,当地俗称为“龟城子”“鬼修城”“城顶”。遗址长、宽各约200米,最高处约5—6米,东北、东南部形成高5米的断崖,从断面上看,土台为人工堆积而成。壁上暴露出一些灰坑、灰土层,散见许多蚌壳、鹿角、陶器残片,采集到鬲足、扁圆形鼎足、器盖、器底及黑陶片,属龙山文化遗存。遗址的南部和西南部为周代滕国贵族墓地,先后清理过26座周代墓葬,出土文物有:鬲,铭作“滕侯作滕公宝尊彝”;侯方鼎,铭作“滕侯作宝尊彝”;滕侯簋,铭作“滕侯作滕公宝尊彝”等。“滕皇”编钟、编磬是不可多得的珍品。1995年,山东省研究所考古队再度发掘,出土了43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一些稻粒,证明当时此地气候湿润、炎热,宜种稻。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包含龙山、商、周、汉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是研究东夷文化和滕国历史的重要遗址。1980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了寺村古迹较多,昔曾建有寺院、驿站、运河闸坝等建筑。唐太宗功臣徐茂公(名)之后徐元振迁居此村。据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所建大殿碑称:“滕郡之西有村曰白了,距城二十有五里,即其村中以建寺焉。其修建之始,自唐开元十一年,旧名大圣院。至圣朝大定四年,赐以寺额名曰‘兴国寺’。清道光《滕县志》载:“兴国寺,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铸铁菩萨一尊。至宋政和年间存留,为大圣院废。齐僧圆义重修。皇统年间再修,清改为兴国寺。今已废。”白了寺村在汉代就有驿站。至政年间,驿站在湖陵城(今鱼台县境),因水患,迁建于此。清康熙《滕县志》载:“汉孝景帝元年(前156年),楚王之子刘富封休侯,旧驿在湖陵为水所没,元至正年间改建于此。”南通临城、北通鲁桥大道。
      白了寺在隋唐运河故道。村北黄坡王氏祖茔前,东西形成一带洼地,即其迹象。清人王特选在古迹杂咏写道:“二漕东运自隋唐,叶叶风帆下建康。白了村边无觅处,蓬莱清浅种扶桑”。黄念典白了村《大槐记》云:“寺北旧为漕渠,帆樯所会,冠盖交错。”清康熙《滕县志》载:“宋《河渠志》云:‘漕运之法分为四路,京之东自广济河入京师。太祖二年,给事中刘载督漕军丁夫,以通东方之漕,而南梁至洪村南,下有石崖高二尺余,不可舟,当是此时开渠北转耳’。自明都燕, 1漕挽江南粟入京,山东皆折租钱如元制,不复漕,以故渐塞,水得南下复故道。”白了寺闸废,不通漕运,运河随废。清康熙五十二年《滕县志》载:“宋徐元振墓在白了村。明昌元年(1190年)碑,元振为迁白了村,高祖业农,妻宋氏,子仁登。庆历三年(1043年)进士,为聊城簿。”
      姜屯镇境内还有不少古村落遗址。姜屯村前偏西,枣济公路南侧略高一带,为古西周时期的古村落遗址。胡村西兴国寺前,为唐代古靳村遗址。1924年,胡村小学建校碑记云:“该村西为古靳村,旧有兴国寺。”兴国寺便有靳村寺之称,地下多碎砖烂瓦,曾出土铁锅。相传为唐朝大将靳颔歙所居村落。

上一篇:滕州市龙阳镇
下一篇:滕州市大坞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