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泇运河

2012-10-30 17:35:20   来源:枣庄晚报   
       京杭运河枣庄段是在明代开挖泇运河的基础上形成的,繁荣于明、清,鼎盛在当今。泇运河因发源于抱犊崮山麓的东泇、西泇两泇水而得名,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开成通航,全长130公里,属山东滕县、峄县80公里,江苏邳州50公里。泇运河的开成,在明代治运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在整个京杭大运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明、清河道官员和现代水利专家都给予高度评价。明河道总督于湛在《运河题铭》中说:“国家定鼎燕京,仰借东南朝税四百万石,以资京师,唯此漕渠一脉,为之咽喉。”清康熙河道总督靳辅认为:“有明一代治河,莫善泇河之绩。”水利专家、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殿魁在山东省第三次运河研讨会上指出:“枣庄段运河是山东运河的科技之灯。”泇运河的历史功勋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它的最大历史贡献在于克服黄患袭拢,实施“避黄行运”。

      消除了明王朝漕运的心腹之患

      元代至泇运河开通之前,京杭运河不流经枣庄地区,是由北京的通州,经天津、沧州进入山东,由临清、济宁一路南下,经徐州、宿迁、淮安、无锡、苏州,然后从浙江的嘉兴到达杭州。其中,济宁经徐州至淮安的河段上,有150公里是以黄河作为运道,漕运完全依赖黄河。当时的黄河,据史料记载,平均每两年决口一次,有时一年决口两次,每次决口都淹没船只,淤塞河道。如,隆庆四年(1570年)9月,黄河在邳州决口,自睢宁白浪浅至宿迁小河口,一次淤塞运道90公里,阻运船只千余艘。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河决汶上,灌徐邳,溃漕堤100多公里。黄河每次决口,除对维系明王朝政治统治的漕运和沿运人民生命财产直接造成巨大损失外,决口之后清淤挑浅,筑堤修堰,又给明王朝和百姓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黄患”成了从皇帝到百姓的心腹之患。而泇运河是另辟新运道,由微山湖口向东,经韩庄、台儿庄至邳州直河口,这样就“尽避黄河三百里之险”,解决了“黄患”对漕运的袭拢,确保了京杭运河漕运畅通。

      实现了治河观念的转变

      元代的漕运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漕运的主要形成逐渐变为以运河河运为主。因此,治黄、治运、保漕成了明廷治理京杭运河的基本方针。明代前期的治黄保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黄河泛滥对山东段运河的侵害,但对黄河的下游却任其泛滥不治,以至在明代后期害运集中在徐州上下这段,迫使明廷对济宁以南运道进行改造和治理,这一时期,围绕河患、漕运和皇陵利益发生了一场屡议屡罢、一波三折、激烈而又复杂的被历史上称为的“河之议”。这场争论,从隆庆三年(1569年)开始提议开泇,到万历 三十二年泇河开成通航,前后共35年,历经两代皇帝,争论的焦点是“借黄行运”还是“避黄行运”。主黄派代表潘季训、万恭、常居敬等认为,只要把黄河治好,不仅会解决“黄患”问题,还可把黄河作为运道,根本不用开挖新河。主泇派代表翁大立、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等认为,要摆脱“黄患”对漕运的制约,必须另辟运道,开挖泇河。经过激烈的辩论和治运实践,万历皇帝采纳了主派的正确意见,支持开泇,致使泇运河开挖成功。由“借黄行运”到“避黄行运”的转变,在明代治水保漕 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为清代治理运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借鉴开泇“避黄行运”的做法,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到二十七年(1688年),在邳州直河口至淮安清江口成功开挖了皂河和中河,至此,京杭运河除与黄河交叉处之外,航道彻底与黄河实现分离,确保了整个京杭运河的漕运不再受“黄患”的侵扰。如果说,开泇是避黄通漕运重大水利工程的开端,那么靳辅开皂河、中河就是避黄通漕运工程的终点。后人称靳辅此功,不在宋礼创立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之下。

      使京杭运河成为明清王朝的生命线

      运河是明代治理京杭运河的三大工程之一,它由于实行“避黄行运”的正确选择,其漕运功能倍加突出,明清时期就变成了京杭运河的主航道。泇运河通航的第二年,即明万历三十二年,粮艘由泇者三分之二,行船8022艘,到万历三十四年的8月已过7700多艘。明清两代每年漕船过泇多达1.2万艘,运往京师的粮食400万石以上。江浙、湖广一带的丝绸、竹木、茶叶、稻米、棉布等物资通过运河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北方的山果、生姜、药材、杂粮、皮张,烟革等物资也经台儿庄、万年闸中转南下。泇河运道常年呈现百舸争流的繁忙运输场面,水旱码头台儿庄出现了“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商业景象。以上事实说明,依托运河南粮北运,物资交流,钞关税收,集聚财力,成为封建王朝维持政治统治的生命线。如果说京杭运河是封建王朝维系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泇运河可以说是其主要链条。正因如此,明清王朝都十分珍视这条链条,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泇运河的整治和管理力度。明万历三十二年,在台儿庄至韩庄42公里的河段上修建了台儿庄、侯迁、顿庄、丁庙、万年、张庄、德胜、韩庄八座船闸,确保漕运畅通。明万历三十四年在台儿庄设巡检司、水驿,还制定了泇河运道17条《漕河禁例》, 对各级管河官吏的职责、船闸水位、开启时间、泇河堤坝管理、船载货物种类、数量以及违规惩罚措施等明确规定。明崇祯年间,在台儿庄运河北岸立“运河防务碑”,震慑袭拢漕运的“土寇水贼”。清代,朝廷在峄县万年设河厅,管理河运道,又在台儿庄建台儿庄营,派参将(正三品)、把总(正四品)、守备(正五品)、千总(正六品)等武官,领马步兵650多人,对运河进行武装保卫。这些有力措施,确保了泇运河漕运安全、畅通。目前,枣庄段运河之所以成为400多年来通航不断的“黄金水道”,这与明代实施的“避黄行运”的正确决策密不可分。

上一篇:阴平故城
下一篇:枣庄老街与中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