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左丘明魂归故里

2012-10-25 17:24:50   来源:枣庄晚报   
      著有《左传》、《国语》的左丘明在我国文学史、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关于他的姓氏、居籍、墓地等,史学界多有争议。今年5月12日,枣庄市政协组织召开了首届左丘明研讨会。与会的14位专家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一致认为,左丘明是枣庄市山亭区人。

      与孔子“同圣”的左丘明,世称“鲁君子”

      以孔子之“圣”,一生推崇之人甚罕,却独与左丘明同耻。《论语·公冶长》中说:“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作为史学界伟大的先行者,左丘明是我国真正史学意义上的伟大史学家、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伟大历史散文家与谱系拓荒人。他一生可得考证的著作有《左传》、《国语》、《世本》等。其史直接影响太史公司马迁 的《史记》及后世史学,其文直接影响唐宋以降的历代文人与科举,其政治思想与道德理念直接影响着2000多年中华民族的心灵,且至今不衰。他的《左传》、《国语》为炎黄子孙赋展出一幅春秋时期全方位社会画面,他的《世本》不止为华夏子孙稽祖溯源提供依据,也为后世谱系之学开了先河。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独尊儒家等种种原因,左丘明的历史功绩被多所湮埋。甚而至于, 他的姓氏、墓地、居籍、著作在史学界也多有争议。因此,本该明晰的左丘明被置于云雾之中,陷入难解之谜。
      2011年5月12日,市政协在抱犊崮下组织召开了首届左丘明研讨会,来自我市史学、文化界的14位专家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一致认为,左丘明是小邾国(今我市山亭区)人,墓在君山(今抱犊崮),使游荡了2000多年的左丘明之魂得以归诸故里。

      墓在峄县,《山东通志》有证

      关于左丘明墓在何处,史学界多有争议。大致有4种说法,即:峄县(今枣庄)说、肥城说、定陶说、汶上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峄县说和肥城说。
      《山东通志》云:“峄县,周左丘明墓,在县东北七十里。(《四库全书》本卷32,清光绪30年本《峄县志》与此同。另《大清一统志》卷130:“左丘明墓,在峄县东北七十里。”卷129:“君山,在县北六十里。”清光绪30年《峄县志》同)县西南十三里,左有丞相祠。晋王肃墓,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官光禄 勋,肃父朗为兰陵侯,因葬此。刘伶墓,在县东北二十里”凡此种种,言之凿凿。
      首倡并力挺峄县说的方渭泉先生是蓬莱人,曾客居枣庄,如今80有余,早已退居故里,研究左丘明已有10余年。参加5月12日的研讨会,他是拖着孱弱之躯、拄着拐杖来的。
      方渭泉说,可以完全肯定,左丘明墓在枣庄,左丘明是枣庄人,这是谁也辩驳不倒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左丘明魂归故里,看到今日左丘明研究之盛,我感到非常高兴。
      方渭泉认为,史书中关于左丘明墓方位之所以有所误差,是因历代峄县县治变化的缘故。峄县县域在清朝康乾年间南北120里,东西160里,最初定型于隋朝,其后稍有出入,但主体疆域无大变。旧域自秦汉以来先后隶属鲁郡、东海郡,并几次合为兰陵郡、州。元世祖至元2年置峄州,因城南25里处有葛峄山,得名峄城。君山结纽于“鲁君子”。君山,鲁君子之山,鲁君子左丘明之山,鲁君子左丘明墓葬之山,鲁君子左丘明墓葬与故国之山---这是我们潜心研究历史文献得出的结论。

      左丘明为什么不是肥城人?

      史籍中确有左丘明冢在肥城一说,见于《魏书·地形志》,且是26史中仅见的一次。专家们认为,左丘明是鲁国人,史有定论。而肥城远处齐国。肥城说无以立足,打出“古肥子国为左丘明食邑”,死后自然葬于食邑之地的说法。据考,左丘明从未仕齐,自然不会得到齐国的食邑。如真有食邑,则只有鲁国恩赐。况且左丘明仅是史官,并非鲁国卿大夫,也没有得封食邑的资格。再说,肥城说中的地处鲁国的古肥子国更是子虚乌有。春秋时确有肥子国,但不在齐、鲁,而在河北藁城,这一点已经考古发掘证实。
      至于《魏书》中所称“左丘明冢”也值得推敲。周初至春秋,墓葬有“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的规制,堆冢且不论,修坟更是不合时宜。所以,今人指认出左丘明墓的所在,“所在”定然不 是左丘明墓。
      肥城说的关键依据之一是“丘姓后人”。肥城丘姓历来以左丘明为其祖先为尊为荣,不仅为“左丘明”守墓,且为其封墓冢,据说迄今已有80几代的左丘明的丘姓子孙了。
      方渭泉说,左姓的左丘明却要别姓的人来接续香火,这在中国的姓氏史和风俗史上恐怕是空前的一次。
      专家们论道,唐林宝《元和姓纂》里说:“邱(“邱”本为“丘”),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姓,世居扶风,《左传》邾大夫丘弱。扶风,汉平帝时邱俊持节安抚江淮,王莽篡位后,俊留江左,居吴兴。”《姓》“丘”姓下引《姓考》云:“齐太公封营丘,支孙以地为氏,代居扶风,汉时丘俊持节江淮,因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千家姓》云‘吴兴族’。”这才是丘姓得 姓之源和世系的真实。
      左丘明姓左不姓丘。专家们以史为据,《世本卷七》有云:“左氏,齐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以氏焉。”《古今姓纂》也说:“齐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以氏焉。左丘明,楚左史倚相。”这都说明左姓得源于齐公族左公子,也就是说,左姓为齐公族左公子之后。“丘”姓与“左”姓虽同是齐太公吕尚之后,但其得姓时间不同,嫡庶有别,姓源当然不同。丘迟的祖宗是齐国公族中的世子、宗子,左丘明的祖宗是齐国公族中的庶子、支子。
      早在清嘉庆8年,丘姓就借山东巡抚铁保之力,“奏请立丘氏为左丘明之后”。但被朝廷钦定否决。今人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前言》中说:“依俞氏(俞正燮)之说,左是官名,丘是姓,明是名。然而左史省称左,自古没见过这例子。”

      左丘明生平考

      据有关专家考证,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且共侍一主;倚相为左丘明之父,并有确凿仕楚纪年。专家认为,左丘明生于鲁昭公11年(公元前531年)的小邾国之东,少孔子约20岁。青年时期的左丘明屡屡赴楚,一为探父,二为周游。27岁时出任鲁国太史。他与孔子自始至终是一种“同圣”同心的朋友关系,孔子的好《易》就得之于左丘明。左丘明不俯仰三桓强势,不隐瞒自己的是非好恶,在决定孔子是否任鲁宰的关键时刻助了孔子一臂之力。孔子对左丘明与己的气相投、习相通,除领略、赞许、尊敬之外,更有感激之情。“左 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是孔子对左丘明的肺腑之言。《左传》始作于孔子笔削鲁史而成经《春秋》之前,结笔于鲁哀公27年。左丘明63岁回到他的出生地小邾国之东,虽然眼疾几近失明,仍坚持他的未竟之作。《左传》最后“三家分晋”的片段,则是出自他76岁之时。当时的他已经脱离了愈发动荡的历史漩涡,“当代”历史资料的渠道已被深居大山的现实所阻隔,续写《左传》已不大可能。于是,他便将写《左传》未采用的资料分国别整理成《国语》,又将从他父亲那里承续下来加上自己积累起来的历代君王、卿大夫姓氏谱系整 理成《世本》。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又多了一件事情,就是向子孙及弟子传授《左传》。弟子中有盛名的是曾申,左丘明授学曾申时,已是耄耋老翁。正是由于“鲁君子”的人格与精神,引得慕名弟子纷至沓来,使得小邾国之东成为传习《左传》的大本营。
      大约在鲁悼公20年(公元前447年),一颗与孔子“同圣”、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伟大贡献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其时左丘明84岁。死后依“不封不树”的周制,葬于娄山之阿。时人为纪念这位伟人将娄山更名为君山,意在愿“鲁君子”的英名与此山同在。

上一篇:枣庄市地方简史
下一篇:偪阳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