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火车站
2012-08-15 18:44:35 来源:枣庄网整理

车站外景

老站房
枣庄西站原名临城站,坐落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境内,因地名而得名。薛城,位于枣庄市西南部,微山湖东畔。东与市中、峄城两区接壤,西南和微山县毗邻,西北与滕州为界。薛城原名临城,为原山东省临城县驻地,因与河北省临城县重名,1952 年更名为薛城县,同时将其驻地临城更名为薛城(据《山东志》记载:华东军政委员会 1952 年8 月 18 日批准临城县更名为薛城县)。1956 年撤销薛城县,1962 年建区,区人民政府驻薛城,故名薛城区。
薛城的这一称谓常常为让人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薛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薛城和薛国并无联系。薛国故里的全境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木石、张汪镇境内,与“薛城”(临城)并无联系。
车站中心里程位于京沪线 735km232m、薛枣线 0km914m 处,东邻薛枣线洪洼站,北接京沪线井亭站,南与沙沟站接壤,按技术作业为中间站,按业务性质为客货运站,按作业量为二等站。主要办理货物列车编组、解体、改编等作业,以及客运、货运、军运、装卸等任务和列车的到发、会让等工作。2010 年旅客发送 1408362 人,装车 7989 车,卸车 11106 车,货物发送 48.9 万吨,运输收入 1.564亿元。
1912 年建站,初称临城站,1953 年 4 月23 日更名为薛城站,1994 年 1 月 1 日更名为枣庄西站。2006 年 1 月 1 日又更名为枣庄站,2011 年 6 月 1 日,再次更名为枣庄西站。原隶属枣庄车务段,后因生产力布局调整,2005 年 5 月至 2006 年 5 月隶属徐州车务段,2006 年 5 月 16 日起隶属兖州车务段。
1912 年(民国元年),该站与津浦铁路同时竣工使用。建站之初,该站仅有房屋 13 间,建筑面积 227.6 平方米。1974 年该站实行第一次扩建,站址中心南移 500 余米,新建候车室、售票室、客运室、问事处、行李房、广播室、贵宾室,共计 1630 平方米。同时建货运楼一栋,地下道一个,信号楼一栋。
2005 年 3 月,枣庄西站在原站址进行了重建。2006 年 4 月 30日,集候车、售票、办公为一体的现代化车站站舍落成启用,面积为7200 平方米。车站候车室分为上下两层,中间设有自动扶梯,扶梯上方为玻璃金字塔造型。一层为南去方向候车室,二层为北去方向候车室,面积各 800 平方米,可容纳 1200 人。进入站内,1 站台上映入眼帘的是 200 多平方米的花园,园内石榴古树、假山怪石、苍松翠柏、碧草鲜花,给人一种清秀典雅的视觉享受。车站站台中部有依照老临城站站舍原样仿造的车站站舍和 1941 年建的老水塔,不由让人追忆起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枣庄西站开站时的民国时期日接发列车 15 对左右;新中国成立之初,日接发列车 20 对;1958 年以后,接发列车达 60 对;1978 津浦双线工程完成及区间自动闭塞启用后,日接发列车90 余对;现日均接发列车 132 对。2009年 9 月 25 日,动车组候车区建成,该站首趟动车组青岛—上海 D75/6 次列车在站停靠。当年 12 月 1 日,动车组北京—上海 D29/30 次列车在该站停靠。
建站之初,货物发送多为农副产品,除转运组织煤炭外,该站无大宗货物可运。新中国成立后,承运的货物与数量日益繁多,1960 年达 80 万吨。此后,有所下降,1975 年逐步回升到 40 万吨以上,2009 年达 66 万吨,货物运输收入 1.1 亿元。在民国时期,年旅客发送人数最高达 6 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各年份均超 10 万人;1985 年达 95.81 万人;2009 年达 108 万人,旅客运输收入 6686 万元。车站在 1978 年率先推行作业标准化,进而在全局推广。1980年 8 月 4 日,被原徐州分局命名为“作业标准化车站”,1982 年获铁道部“先进中间站”称号,2006、2007 年连续被铁道部命名为“先进中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