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老古泉:苏鲁豫皖抗日义勇总队成立地

2012-07-31 15:39:39   来源:鲁南在线-枣庄晚报   
       在山亭区西集镇有个村庄叫老古泉,这里曾是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扩大会议会址,同时也是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组织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总队的成立地。在鲁南革命斗争史上,老古泉村有着极其辉煌的一页。
      据史料记载,1932年10月,原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总队重要创始人郭子化受中共徐海埠特委委派,以行医为名,肩挑药箱来到枣庄,在枣庄老街西门外鸡市口租赁两间草房,开办“同春堂”药店。他通过给工人看病,深入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党在枣庄的早期工作。1938年5月,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在老古泉村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决定以集结于南塘的沛、滕、峄三县武装为基础举行武装起义,正式成立第五战区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同年9月,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将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改称“第五战区临沂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直辖第四团”(简称直辖四团)。义勇队仍保持原建制和独立性。1939年4月,根据工作需要,直辖四团再次更名为“二旅十九团”。这支抗日武装在反顽、反扫荡的斗争中,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老人叫张裕井,今年88岁,在一排遗留下来的破旧草房前,他回忆说,他16岁就住在这里,亲眼看到抗日义勇队的战士住在村里的情景,日本鬼子进村扫荡他也记得。1938年2月,义勇总队30多人进驻老古泉村张建喜的家中,3名女宣传队员住南屋,其余人员全部住在炮楼里,地上铺一层麦穰,全部铺的地铺。队伍中有一名女宣传队员叫王建华;大个子韩先生据说当过县长;四川的老田,人都喊他田团长;两个伙夫,一个姓郭,一个姓谭;还有一个都叫他韩先生。队伍与当地老百姓关系处得非常好,部队经常缺吃的,老百姓都主动给送粮食,一名姓汪的青年士兵经常教老百姓唱打鬼子、锄汉奸的歌,现在没有人记得歌词了。那个时候,经常见他们出去打仗,说是打行庄,斗恶霸分地主粮食。他们当时用的都是步枪、手榴弹,步枪一次只能装5发子弹。队伍住了四个多月,麦收后,队伍又都走了。后来有一个小兵骑着马打北边来去墓山,路过老古泉村,专门到老房东张建喜的家中看望,当时张建喜已去世了,那小兵只见到了张建喜的妻子张王氏。从此之后,再没有这支队伍的消息。再后来到了八路军的时候,老古泉村又来了一支八路军的队伍,总共一个连,120人,住在各家各户,一共住了4天就走了,连长叫王夫振。
      当时,苏鲁豫皖四省抗日义勇队伍聚集墓山,然后于老古泉村成立苏鲁豫皖抗日义勇总队,总队旧址炮楼、石房依然存在,只是当时的四座炮楼现在还有三座,石房多倒塌。老古泉村因泉得名,老古泉又名老鸹泉、老瓜泉,在老古泉井村西头,以泉建村年月不详,据传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
      老古泉井水清澈,荒旱不干,虽遇大旱水位有所下降,但遇涝井水不涨、不溢。近百年间,当地遭遇十几次大旱,每逢大旱,老古泉井便成为老古泉、牛郎山、凤凰庄3个村上千人口的饮水之源,但由于干旱,取水无度,常常把井筒里的水取干了,人们下到井底刮水,井底泉水不紧不慢地流着,流出一点就刮一点,即便是这样,井水从来没有干涸过。
      据传说,大约在二三百年之前,彭氏逃荒来到现在的老古泉村这个地方,见这里山势平缓,田亩众多,环境幽静,便在此立家建村,男耕女织,繁衍生息。当时取村名彭家宅子。后因彭家瓜田有泉,泉水清清,潺潺不断,泽润田土,滋养百姓,以为宝泉,有山有水有田,实为百姓生养之所。因泉出瓜地,逐叫瓜泉、老瓜泉,后来村因泉而得名老瓜泉,也有讹传老鸹泉,近代改为老古泉,沿袭至今。老古泉村是古峄县到滕县的必经之地,当年的彭家茶棚常有过往政府官员、三教九流、闲杂人等光顾歇脚喝茶,远近闻名。后随着彭氏家族的衰败而销声匿迹。
      如今,老古泉村共有80多户人家,300多人,300亩耕地,当年立村的彭氏一族在村内已消失百年之久,现在村中有沈、乔、张、谢、孙、刘、庄七个姓氏,其中沈姓人口最多,约占五分之二。村民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上一篇:改革开放30年枣庄进程大事记
下一篇:枣庄和尚寺村的抗战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