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景点 > 正文

牛山孙氏宗祠

2012-07-09 11:33:07   来源:中华牛山孙氏网   


     
      牛山孙氏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两院,计有门楼、享堂、大殿、英烈堂、文史堂,均为砖木结构,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庄重肃穆、楹柱间距、高低尺寸皆遵清代章制。宗祠门前向南十米处立有影壁墙,墙为古铜色。影壁墙北有上马石、旗座遗存。影壁南为宗祠广场。广场南端为宗祠池塘。宗祠大门为三间门楼,门额书题“孙氏宗祠”,门两侧楹联上联:“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下联:“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横联为“木本水源”。大门两侧有一对石狮拱卫。大门东侧有一口明代古井,水质甘甜,清澈透底。


     
      走进孙氏宗祠大门即为前院,正中为享堂,飞檐斗拱,享堂正中悬匾额楷书“恪遵世德”,为乾隆四十三年甲科进士峄县县令张玉树题赠。享堂楹联题曰:“周宗盟异姓为后,我先君新邑于兹。”说明牛山孙氏为商周时期周宗室后裔,始祖孙泗迁来此地。宗祠前院东西两侧各置廊。东面碑廊由北向南第一座碑为牛山孙氏始祖碑。上题额:“源远流长。”碑联为:“始徙自曲沃历数百年族光代显;爰居据古鄫潘裔累兴本固枝荣。”由始祖碑向南依次为二、三、四、五世祖及五世一至六支祖碑。前院西侧碑廊由北向南依次是五世七支及各分支祖碑。靠碑廊南端为道光二十三年立的“建修祠堂记”碑,此碑记载了扩建宗祠的过程。


     
      在孙氏宗祠前院东侧,有一座乾隆亲赐御碑。这座圣旨碑为乾隆三十六年所立。带有双龙戏珠的“圣旨”碑额,碑的周身布满了龙的图案。圣旨碑的内容为乾隆赐封孙振魁的父母为儒林郎、安人。这座圣旨碑的碑文由孔子第七十一代嫡孙衍圣公孔昭焕书写,且有乾隆皇帝的玉玺在碑的左上方,可见牛山孙氏当时的影响非同一般。穿过享堂进入宗祠后院,正面为大殿,门匾额为“德垂奕禩”四 个楷书大字,意为高尚的品德流传光大。楹联上联为“彝训昭七支教南北族以孝悌慈两地箕裘百代;”下联为“明裎合九世序东西阶三爵贤齿一堂俎豆焕千秋。”大殿正中神龛供奉孙氏始祖、姜老太君及一至五世列祖列宗神位,两侧依次排列各支祖神位。龛上方高悬“先祖是皇”匾额,楹联上联为“由永乐迄今五百年故宅犹存,当仰恩显祖显考所垂矩矱”;下联为“自平阳迁峄十七世新祠始建,愿此后群昭群穆勿替蒸尝”。孙氏宗祠内共有四株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均为国家二级古树,为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设祭祀草堂时所植,树龄距今已有500余年。宗祠后院两侧建有东、西配房,东配房为“英烈堂”,记载着为国牺牲的孙氏族人的生平事迹。西配房为“文史堂”,记载着牛山孙氏历史渊源及相关史料。

     
      牛山孙氏历史文化积蕴深厚。数百年来持续开展以修谱为主体的族群建设活动,年年进行以宗祠祭祀为主体的文化道德教育活动。家乘初创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历史上曾七修谱牒,先后排定从12世至51世的40字辈序:“毓肇葆承茂,景晋钟启延。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桂兰德裕厚,光辉业继先。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使全族世系分明,族脉清晰。每年春举行祭祖大典,宗祠成为传承孙氏文化、维系宗族团结统一的中心。世代族人谨遵祖德祖训,以勤奋耕读为本,以仁义孝悌立身,公正和谐处世,涌献出诸多报效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更有获清乾隆亲赐御碑表彰者、“任大夫之职者,罗将军之封者”。乾隆四十三年,峄县令张玉树为宗祠题赠“恪遵世德”的匾额,以褒扬良好家风。尤其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斗争中,牛山孙氏宗族作出卓越贡献,仅淮海战役一役,牛山孙氏奉献祖林古柏树760余株5000立方,抢架韩庄运河大桥,666位牛山孙氏烈士铭刻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

上一篇:黄连山风景区
下一篇:薛城黑峪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