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首页 > 图说枣庄 > 风土人情 >

正月十六回娘家
2018-03-03 11:31:55   来源:   评论:0

上一张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新年伊始,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第一个团圆日。但出嫁了的女性大多会在婆家度过,这是为了照顾双方家庭的团圆。所以正月十六才是回娘家的日子,去和自己的父母亲人、发小、闺蜜团圆,相互说说过去一年的经历和收获。当然,回娘家礼品是必不可少的,今天就说说具有传统意义的回娘家的礼品。
回娘家 走百病儿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宋代苏东坡写的这首《寒具》的小诗,就是形容我们现代人吃的“馓子”。
    馓子作为民俗食品,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那时,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餐食。
早期的“环型”馓子
    汉留候张良功成隐退,居守留城时,就特别喜爱这种食品。逢年过节,总会安排下人制作一大筐“馓子”赠送亲信和城内百姓,寓意为“散福荫子”,具有美好的祝愿。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新中国成立后,寒食节逐步与清明节融合在一天,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也早已遗失,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喜爱,时至今日,仍然是老少皆宜的佐餐食品。
鲁南传统馓子
传统馓子保留了环型的做法
    鲁南和苏北地区,是馓子这一食品传承较为完整的主要地区,也成为走亲访友、看望长辈、逢年过节的必备食品。至今徐州、枣庄、济宁一代还有“正月十六回娘家”要带馓子的传统风俗,寓意扯不断对娘家的思念,也希望娘家人能够“散福荫子”,荣华富贵。代表了人们朴实而真挚的美好愿望。
    济宁地区的老人,过春节时也一定会在餐桌上摆上一道菜,用新鲜的生菜叶,拌上馓子条,寓意“生财金条”,希望来年财源不断,生意兴隆。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