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养老和养儿防老被指幻觉

2012-08-30 14:20:58   来源:央视网   点击:
      CCTV2《央视财经评论》: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七):养老无忧 “钱途”在哪?

      老有所养,是我们每个人对未来的期待。那么我们老了之后怎么来养?养的质量如何?这些都关乎我们老年的幸福程度。未来除了我们已知的能够领到的养老金之外,还能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保障?怎么样能让养老的钱尽可能地更多一些?未来我们退休之后,依靠“养老资产”就能踏踏实实地养老吗?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微博)和特邀评论员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杨燕绥、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有没有一个理想化的解决养老问题的模式?让我们共同来努力,为老年人打造更多的养老资产!

      “你留下房子,我为你养老”,“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老人可以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定期获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房主去世后,房产出售用于归还贷款,其升值部分归金融机构所有。

      记者在上海随机采访一些市民。

      上海市民:我跟儿子住在一起,我跟这孙女住在一起,我的房子抵押给银行,儿子住什么房子呀?这个房子的事情,很复杂的。

      上海市民:这事要和子女商量的嘛!没有子女的例外嘛,有子女的,老人不能完全做主的。

      此外,我国住宅用地的使用年限一般只有70年,当人老年迈将房产抵押时,商品房的使用年限已经不多,而当老人身故时,使用年限更是所剩无几。这也一定程度加大了对 “以房养老”实施的难度。

      张鸿铭(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居住住房的70年的土地使用权的问题,我们土地使用权实际上已经实行20多年了,以70年为计算的话差不多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那么对于公积金管理中心而言,对于一个收房的人他希望你这个产权房的年限越长越好。你已经过去20多年,所以对于土地使用权期限很长的房屋他攒的量也可能不大了。

      彭予(记者):2007年,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曾试推过“以房自助养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自有产权房屋出售给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老人在有生之年仍然可以居住在原有房屋内,出售房屋所得款项在扣除房屋租金、保证金及相关交易费用后全部由老人自由支配使用;然而这一试点并没能开展下去,这项业务早已悄然停止。

      马伊里(上海市民政局局长):大家都期待着政府能够很快出台一个政策,我觉得还需要观察,还需要研究,站在老人的立场上,我们要看这种模式,怎么样对老人是有利的。

      杨燕绥:养儿防老的观念必须转变过来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以房养老也是养老金的一个来源,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仅有一份养老金,解决的是老年人吃饭,穿衣,交通,但老年生活更大一个风险还不是吃饭。一个更大的风险可能是人口越来越老,而劳动人口越来越少,提供老年服务的问题就出来了。我们知道供求关系的变化,这边需求大了,那边提供少,所以家庭将来护理费用增长非常快。现在育儿嫂、月嫂很难请,这是趋势。将来的养老不管在家,还是老年公寓由别人提供服务,人工费怎么办?仅靠养老金不能养老。那么我们怎么办?老年人还有什么?

      老年人现在有钱的是50后,60后的老职工,他们手里有一套福利分房,把这个管起来会转化为养老金,这是以房养老产生的一个必然的原因。但上海只有一个居民响应,最后他也退出了。上海的问题出在,大家把以房养老看成银行商业行为,是政府支持下让商业银行做,商业银行面临最大的风险,不知道老年人活多久。如果把这个房子产权交出来,对一个房产的残值做定价,按月支付养老金,定出价格,然后反向支付养老金,预期寿命15年,结果这个老人活30年,银行一直支付养老金,这个亏空谁来办?不是商业机构能做的,中国现在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以房养老当成纯商业行为,政府必须介入。

      还有一个是观念上的转变,中国人更多想把房子留给孩子。现在需要转化一个观念,养儿防老,现在孩子已经不能养老,政府会给你发养老金。还是想你不出钱得出力,中国老百姓意识到孩子越来越少,无论出什么都没有,孩子既不能出钱也不能出力。购买服务得有更多钱,作为儿子既不出钱,也不出力别想有老人的房子,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观念必须转过来。

      张鸿:单纯靠基本养老金养老 绝大多数人是不够的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们现在看到各地有这样的城市,包括以房养老,但以房养老针对的人群有点窄。单纯靠基本养老金养老,在中国,绝大多数人是不够的。中国有一个叫替代率的东西,我们父辈退休的时候,能拿到原来工资的90%,80%,这是替代率。现在中国的替代率,我看到一个数据是不到50%,国际一般标准70%以上。就是退休时只有拿到原工资70%,才能保证老年生活还可以,50%以下你只能吃饭。其它这些支出的要求怎么满足?这就需要补充养老,把你的一些资产,或者用企业年金等等,在年轻的时候要有打算,或者到年老的时候真的有一套房子,这个房子又不准备传给自己的下一代,你就用它养老。我们需要有整个的一个制度上的安排来保证,我也愿意做,商业机构也愿意做,政府也能够撬动这个行为。

      杨燕绥:政府养老和养儿防老都是幻觉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各个国家面对老龄化有不同的问题,不能讲美国特色、中国特色,老龄化都有这样的问题。最先进入的还是美国。美国在一战、二战期间发了财,所以他最先发达起来,最先进入老龄化,在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老龄化。美国面临70年代必须解决养老金是否充足的问题,而且养老金不充足,你不能给年轻人增加税收,因为年轻人少了,老人多了,怎么办?美国60年代末期出台了以房养老、房产定价和反向抵押的法律,叫做准公共品,政府建立不仅有法规,而且有抵押基金,他们实施得很顺利。因为这样的基金解决的问题,当工薪层把首住房卖给政府,政府评残值,定价,定完以后政府委托最信任的银行,反向养老金,这个在70年代就能反向,每月给2500美金,老年人用这个解决住老年公寓,付服务费用等等。当时定完价,如果这个人长寿银行赔钱,政府就把长寿造成银行的损失补给银行,如果短寿就给他的家庭做为遗产继承,但是政府会对这个居民进行终生信用检查,不许欠工薪税,不许欠教育贷款,房贷90%还完,他是履行纳税义务的好居民。所以,这就需要政府鼓励人们还是买一套首住房。

      我们已经到了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首先鼓励有收入的人还是买一个首住房,借鉴美国70年代搞的法律,怎么为房产残值定价,包括它的产权使用权等等,相关的法律需要及时地出台。什么中介机构可以参与残值定价,作为中介评出的价值是有效的,然后怎么样选择银行,政府怎么建立抵押基金,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来把房子交给政府。反向养老,社会要广泛地教育,转变这种观念这些工作都得做。实际上你谈一个养老不能光靠养老金,我觉得中国现在人们养老有三个幻觉,第一个,靠养老金养老,面对通货膨胀,老龄化,所以不仅仅养老金,养老金仅是吃饭,是老年日常开支现金流,不能解决其它问题;第二个幻觉是政府养老,尤其体制内的觉得政府包他一切;第三,觉得养儿防老,这些都是幻觉。

      张鸿:养老资产针对的人群比较窄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觉得养老资产针对的人群比较窄,不说对农村人是不是适用,城里人有多少自己拥有房子?也许我们的父辈拥有房子,但是他可能需要留给自己的孩子,甚至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住,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担心,我们还有70年产权的问题,恐怕解决起来,还有一个,这是不是需要建立在房价上涨的预期下?房价如果下跌,谁来按揭?银行怎么愿意买你这个房子?以房养老,在中国实施起来难度大一些。

      杨老师只是说以房养老这一块,那么整个一个综合的保障体系是怎样?其实有一些发达国家的例子,基本上来说,他们是几条腿同时走,一个是基本政府保障,就是基础养老,中国也有政府的保障,但是这个不足,怎么办?企业年金现在的积极性也不是特别高,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实施起来也很难,这其实是一个完整体系的建立。

      养老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未来如何来打造我们多重的养老保障体系?

      杨燕绥:必须要有养老资产来养老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从仅靠养老金来养老,走到养老资产,如果我们接受养老资产这个概念,养老的这种幻觉就不存在了。养老资产首先包括养老金,这仅仅是解决日常开支一个现金流。除了政府给予的吃饭的钱,自己有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商业保险,使这个养老金更充足,能得到改善,这是养老金。第二,老年人需要保健、医疗,所以老年人尽可能参加国家基本医疗保险,需要搞点补充保险,因为医疗器械、医务人员工资增长也是挺快的,不是养老金跟得上的,参加保障计划以后,就能分担一年费用70%到80%。第三,是老年居住,到底居住自己的家里,还是居住养老机构,都需要有护理费、服务费,所以这时候想到了一个房产能不能反向抵押,有更多养老金支付护理费。我们养老资产起码包括养老金、老年医疗保障、老年居住环境以及购买护理的能力,这四个问题是起码的,另外的旅游、社交,那是奢侈一点的。

      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按照每一个人一生财务生命周期安排他的收入分配,同时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应当考虑个人财务生命周期,让它在年轻的时候养孩子、买房子,老一点了开始买健康、买养老,最后再把房子交给政府买健康、买养老。以人为本落实在这样科学点上,按照个人财富生命周期安排我们社会保障制度,让养老资产不是光靠个人,必须靠增长公共政策,守信用的专业机构,以及个人家庭的配合,共同来打造这个养老资产。一旦养老资产形成,我们老年人有钱,他们还可以消费,就会形成老年人口红利了。

      关于企业年金,企业年金应该是我们政府养老金之外的补充,这个非常关键。实际上一生工作的人,他应该是这样的,政府养老金能解决养老金的30%,而且70%养老金靠自己职业生涯企业年金,而企业年金是雇主交一部分,个人交一部分,需要很好延迟征税的政策。中国企业年金2004年推起来,一个最大的价值,按照信托的文化构建企业年金运营机制,运营是规范的,安全的,但是最大的缺陷是现在对个人没有税优政策,而且只管存到退休,退休以后怎么发?没有解决。中国企业年金难以发展,是大多数企业做不了。下一步要使企业年金养老金市场真正发展起来,第一,税优;第二,基本养老保险降税,让更多企业能做这一点;第三,应该有很好的个人账户,受托人运行系统,对投资运营有一个统一的安排,把个人账户真正做好,还可以带动基本养老个人账户一同规范运作。

      张鸿:关于养老金 需要政府部门有更多的信息公开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不敢年老,因为所有说的这些都需要年轻的时候,能有更多缴费的能力,你得在一个相对好的企业里。我有一个朋友自己开了一个企业,企业不错,但是他说,我想让他们年老的时候好一点,我就得给他们多交点钱,现在是20%,他个人付8%,这是基本的养老的,还有医疗的,算下来就是40%,我很难承担。那么国外是怎么弄的?美国是12%,我们是28%。美国还退税呢,人家交了以后,可以在之前列支,个人也有那种延缓退税的养老,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就是争取让你在老年的时候,能尽量多拿一点,现在的负担尽量少一点。

      我们政府确实应该在税费的减免、优惠政策以及补贴上下大力气。现在,对中国来说,由于人口的结构越来越严苛,年轻人要养更多老年人,所以必须下决心,政府拿出更多的钱,拿出更多的政策。对于养老,我们个人也要重视,20年后你退休能领多少钱?很少有人算,其实有公式能够推算出来,但这也需要政府部门有更多的信息上的一些公开。我们自己重视了,不仅我们会对未来养老能够早做安排,也会倒逼我们政府在各项政策上能够有更好的安排。

      汤敏(微博):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相关配套措施的辅助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怎么样把城市的这些老年人的资产,比如用房产来进行一些置换,比如把城市的房产租出去,在郊区有很大的养老机构。我去参观一些发达地区的这些养老机构,非常受启发。一个养老的社区有好几万人,有非常好的三甲医院,有老年大学等等,老年人在那里生活得非常舒适。但是这个养老社区一定要大,一定要设施齐全,这些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比如地的问题,谁来投资?怎样保障这些投资有一定的回报?另外,整个房地产的政策等,需要一整套的配套。

      杨燕绥:大家共同努力 才能老有所养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从关注养老金到关注养老资产,养老资产的打造不仅是一个储蓄问题,还有很多公共政策,比如医疗保险,基金要收支平衡,报销比例好一点,更主要是医生提供的服务合理一点,还有老年居住在哪里?老年公寓应该人性化,不应该不许老人养宠物,把老人弄到公寓当老年动物,这需要老年服务产业化。这个养老资产需要政府、商业机构、家庭,大家共同来努力,才能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上一篇:金融奇才逃亡九年路赚亿万
下一篇:2012中国民企500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