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解读GDP减速 寻找中国未来的增长动力
小中大2012-04-18 13:30:09 来源:枣庄网整理 点击:
-
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在其皇皇巨著《大萧条》中说道:“要阻止衰退,唯一有效的办法是阻止繁荣”。
衰退与繁荣,生来一对,就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谷期的时刻,中国也未能幸免。
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周期,持续高速行驶的中国经济列车终于也要慢下来进行一番休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定为7.5%。这是GDP增速预期八年来首次低于8%。
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走的却是一条高消耗、高污染、低劳动力成本的不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其付出的代价却十分巨大。
长期以来,“保增长”与“抗通胀”、快速发展与保证质量、注重效率与保持公平的矛盾一直“纠缠”着中国经济,单纯追求GDP与盲目跃进的发展模式遭到普遍诟病,政府层面调低目标显示了“调结构、促转型”的决心,将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虽然预期向好,但现阶段的形势却并不乐观。“三匹马”均不“给力”,投资方面,量化的刺激计划将不会再出台,“四万亿”所发挥的效应正逐渐消散;外需方面,更是持续萎缩,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欧盟还在为债务危机苦苦挣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中东地区政局动荡,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
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今年的外贸增长预期定为10%,而2011年的外贸增长为22.5%,下滑巨大。就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外贸出现了315亿美元的巨额逆差,为近10年来单月贸易逆差最大值。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有学者甚至预计今年外需对GDP增长的动力很可能为负。
消费方面,内生动力依然不足,细观当下的中国经济,物价上涨压力依然严峻,偌大的农村市场仍然未能开发,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依然没有实现同步,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完善,提振内需的工作艰巨而又迫切。
“繁荣的背后即是隐忧”,长期的高速运转忽略了结构调整,和提振内需。“四万亿”的投资计划正逐渐收尾,在外需持续萎缩而内需依然不振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成定局,而习惯了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转型升级,又如何平衡速度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不过,换而言之,增速放缓也是一次机遇,同时也为调整与改革提供了空间。增速放缓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转型升级?未来中国经济的动力在哪里?《英才》杂志诚邀经济学界知名学者探讨以上问题,为中国经济发展谋划未来。
民间金融“阳光化”
采访对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
G D P增速目标连续八年都是8%,今年中央将增速目标调到7.5%,传递出的信号是,中国经济工作的中心将重点转向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之前大量耗费资源能源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适度降低速度,可以释放出更多的空间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对于外来的增长预期,我认为今年肯定是放缓的,但是总体上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如果结构调整得好,适当调低速度,还是会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平稳快速发展。
从全球来看,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了比较大的下滑,例如巴西的增长速度大概在2%左右,印度则下降至5%—6%,中国还将是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而且暂时的下滑只是短期的波动,未来几年仍然会高速发展。
调结构虽然意义重大,但转变发展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将不可避免的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将非常艰难。首先,中国长期以来依赖的是高投入的增长模式,巨额的货币投入和资源耗费至今没有发生变化;其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2011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8.4%,与9.2%的GDP增速没有实现同步,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因此今后,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未来的增长动力,我认为第一要发展新兴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调结构的突破口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达与否的标识,欧美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0%—80%,中国在40%左右,因此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第二要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将提振内需,促进消费,过去中国经济偏重于工业化进程,今后要加强城镇化率的提升。同时,要提高居民消费总水平,并且努力解决国民收入不公平的问题。
至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服务当地的中小金融机构,有关部门要更多地采用疏导和帮扶的政策和心态解决此类问题,要合理规范民间借贷,使民间金融“阳光化”、“合法化”、“正规化”。资本市场上,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谢泽锋
仍是投资拉动
采访对象|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经济部主任冯幽兰
7.5%的增速目标位还是很合理的。根据“十二五”规划,2011—2015的年均GDP增速应为7%,所以尽管今年的目标是7.5%,低于去年的8%,但其仍高于7%的预计平均值,所以这个目标还是可以接受的。
我不认为这一调整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一目标只是一个下限,7.5%的增长速度足以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并保障就业。此外,历年来中国GDP的实际增长率往往会高于设定的标准,而今年也没有例外的迹象。
作为一个过去多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的经济体,中国正在走向一个更成熟、更发达、更高级的阶段,所以现在稍稍放下步伐、回过头来检视一下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是很正常的,政府需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
在货币政策方面,鉴于先前温家宝总理提出要继续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且防控通货膨胀仍然是其核心目标,所以我认为今年的货币政策与2011年相比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中国已经进入经济结构转型期。为实现平稳过渡,我认为有三点是中国政府需要去做的。
第一,大力发展服务行业。中国人口庞大,每年有数百万的人口涌入劳动市场,所以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创造工作岗位,否则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极低,但其人口占比却是最大的。因此,加大对服务行业的投入,一方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能使服务行业为GDP增长贡献更多的力量。
第二,鼓励创新,投资科技领域。当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时,政府或许可以只关注生产,但现在中国经济正在逐步走向成熟,那就需要政府加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
第三,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如何促使人们开始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使他们不担心未来。当人们可以享受到足够的保障、看病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拿出存款来消费,那时中国经济就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就2012年而言,投资仍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现阶段人民的消费能力还有待提升,且中国人口庞大,政府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让社会保障关照到每一个人。投资是一个开始,政府需要时间,我们需要等待。
采访整理|胡伟凡
结构性减税增税
采访对象|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适度调低目标是要传递一种导向信号,是要将经济运行的主基调定为“好字当头”,0.5%的回调是要强调增长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要把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上来,这是在考虑到国际大环境的基础上做的主动调整。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有两方面,从物的角度讲,是城镇化和工业化;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生产力。结构上更看重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调结构的突破口,因此要从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如果结构调整的好,改革释放出强有力的动力,我预计今后中国经济将维持在7%左右的速度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对于改革,中国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但我认为最基本的就是要让经济手段更好的发挥作用,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政府与市场的界定要更加清晰,政府部门的作用要与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优胜劣汰实现良性结合;国有企业要定位更加合理化,同时继续深化改革,消除过度的垄断体制,特别在竞争性行业要有所改造,推行股份制。
财政对经济转型的助推力,体现在政策上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在优化结构方面,财政手段必须作为一个最重要的主线来发挥自己的政策功能。
如何做?我认为首先,要运用公共财政的可用资金,促进新农村建设,支持“三农”工作,做好一系列政策要点的贯彻和落实。
其次,在改进民生方面,必须呼应发展中间矛盾凸显的社会诉求,更加关注民众关切的保障房建设,新医改和教育问题,努力实现本届政府承诺的任期内教育投入达到GDP4%的目标。
再次,在创新方面别无选择,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提高发展质量,转变增长方式。财政方面要有区别对待的,重点支持企业层面的研发活动和国家重大的创新事项。
同时,创新财税体制,优化财税改革,给企业注入更多活力。
对于结构性减税,进口环节的关税,有关部门已经排列了600多个产品品目的一览表,2012年要实施降低关税的措施。另外2011年已经在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层面给予了结构性减税的优惠和实施细则,同时一如既往的以税收优惠支持企业研发活动。今年要把这些事情做好,实事做实,提供更为宽松的经济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上一篇:人民网今日开始申购 超募10亿元
下一篇:都市白领购车 15万元好口碑紧凑车型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