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教育资源整合:千余名农村学生进城读书
2013-09-30 09:54:47 来源:齐鲁晚报
-
为打造与市驻地相适应的区域性教育中心,结合“三区合一”教育资源移交,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区域内教育资源,薛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从2013年开始实施,2015年全面完成整合工作任务。期间将整合城区初中教育资源,实现农村初中相对集中办学;整合高中教育资源,实现农村高中进城办学。同时,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区、镇两级办园体系和区、镇、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全区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0%以上。
千余名农村学生,新学期进城读书
“通过撤、并、改、扩等办法,使全区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薛城区教育局信息科科长曹宝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年暑假的时候,就在进行枣庄四中和八中的准备工作,开学之后包括高二、高三共千余人转入枣庄八中。”
薛城区教育局的相关人员介绍说,全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从2013年开始实施,2015年全面完成整合工作任务。中小学校布局合理规范,学校规模与教育需求相适应,小学、初中确保满足100%的适龄儿童就读需要,高中满足区域内适龄少年就读需要。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区、镇两级办园体系和区、镇、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全区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0%以上。
另据记者了解,未来在学前教育方面,在城区新建4所公办幼儿园(临城街道中心幼儿园、兴仁街道中心园、兴城街道中心园、巨山街道中心幼儿园),解决城区幼儿入园难的问题。
“新建、改扩建6所镇街中心幼儿园,使每一所镇街中心园都达到省级示范园标准,充分发挥中心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薛城教育部门的相关人士介绍,下一步将改扩建16所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使所有小学附设园达到规范标准,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管力度,提升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完成薛城区学前教育培训中心建设使用任务。
区驻地,仅保留三所初中学校
按照相关规划,薛城区小学教育资源整合,保持农村现有小学设点布局基本不变。把重点放在城区,结合旧城改造、城南新区和枣庄新城区建设。首先在城南新区,具体规划为常庄镇种庄小学并入双语实验小学,逐步将双语实验小学改制为公办学校,逐步解决城南新区东部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在常庄镇驻地新建常庄镇小庄社区小学,或者扩建双语实验小学,解决城南新区西南部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另外老城区,扩建临山小学东校区;完成南临城小学建设任务;将原高新区实验小学并入枣庄二十九中小学部,原高新区实验小学校址划归枣庄八中所有;在泰山路小学的基础上,创建区实验小学北校区,以满足老城区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并减轻区实验小学班额过大的压力。针对新城区,计划新建高楼小学,将大吕巷小学、小吕巷小学并入其中;扩建昂立小学、龙潭小学。
另外初中教育方面,在区驻地保留3所规模不低于3000人的初中学校,基本满足城区初中入学需要。将兴仁中学并入枣庄二十九中学。逐步将奚仲中学改制为公办学校,以解决城区群众对优质公办初中教育的需求。舜耕中学保留民办性质,独立办学。城郊方面,枣庄十九中(沙沟)和枣庄四十四中学(常庄)扩大招生规模,提升办学水平。将枣庄十二中(陶庄)并入枣庄二十中,整合陶庄镇属初中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将枣庄十二中西南部招生范围划归至枣庄二十九中学,将枣庄十二中东北部招生范围划归至枣庄二十中。在南部,周营镇中学并入枣庄四中,枣庄四中成为区直独立初中,自2013年下半年起不再招收高中。东部,将邹坞中学、邹坞中心校并入枣庄五中,枣庄五中成为区直独立的义务教育学校。
整合三所中学,成立枣庄八中东校区
在高中资源整合方面,主要利用圣园中学校舍,整合枣庄四中、枣庄五中、舜耕中学三校高中部,成立“枣庄八中东校区”,依托枣庄八中实施管理,采取一校三区的管理模式,统一调配管理干部和教师,统一招生并均衡分配生源,统一配置教育教学装备,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设立职业中专普通高中部,2013年计划招生10个普通高中班、540人。枣庄四中、舜耕中学自2013年秋季起,不再招收高一新生。枣庄四中、枣庄五中的新高二、高三学生并入枣庄八中南、北校区。舜耕中学新高二、高三学生继续在原校就读,直至毕业。
在满足本校高中教学需要的前提下,枣庄五中、舜耕中学两校多余的高中部教师和枣庄四中的高中部教师由区教育局统一考核后分配到枣庄八中三个校区。三校高中部聘用教师由枣庄八中考核择优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