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祠荒废引关注:目前已开始新一轮翻修
2013-05-30 16:27:51 来源:齐鲁晚报

匡衡祠目前正在翻修
现场进行翻修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概5月10日开始施工,再有20天就能完工,主要是对破损的地方进行修理。
匡衡祠以及匡衡墓是枣庄市的一个景点,但是景点地处一片麦田之中,鲜为人知。当地农民又有把墓葬修在麦田里面的习惯,在这一点上,匡衡墓就像是其他墓葬中的普通一员,高大的匡衡祠在麦田中显得越发的明显。
记者发现,匡衡祠内有塑像、壁画,壁画虽已斑驳,但是依然能看出写在上面的匡衡生平。据介绍,匡衡(生卒年不详),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关羊下村。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西京杂记》中记载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在我国非常知名,在当地更是家喻户晓。匡衡小时候,家里贫穷,买不起灯,就把墙壁凿出一个小洞,借着邻居家的光来读书。他刻苦学习的故事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发图强。
现匡衡祠为1993年重修
据了解,现在的匡衡祠并不是文物保护单位,记者查找了枣庄市文物保护名录并没有发现“匡衡祠”。
近日,因为匡衡祠荒废的消息受到关注,不少人觉得匡衡祠荒废非常可惜。据介绍,匡衡祠并非文物,真正文物的原址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片麦田。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匡衡祠的位置较为偏远,景点也比较单一,建成之后并没有多少游客,自然缺乏保护建筑的经费,而文物保护的经费也不能用在非文物上。
祠堂附近有个不大的村落,村落的名字很有意思,名叫匡谈村。村民告诉记者:“这里曾是匡衡讲书的地方,所以叫匡谈村,叫这名字也有一两千年了。”但村内并没有一家姓匡的,也没有人自称是匡衡的后人。
匡衡墓曾被盗过
匡衡墓位于匡衡祠的前方,墓封土堆高约4米,直径35米,有乾隆四十年时峄县县令张玉树亲题:“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匡衡墓目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匡衡墓封土堆南部被红卫兵挖了一个坑,深2米左右,但幸运的是未及墓室。八十年代文物保护单位发现墓葬的四周有盗洞,但未及墓室。据当地的村民讲,墓葬以前曾有一棵非常大的黄连树,当地村民对之非常崇敬,90年代翻修匡衡祠的时候曾遭到毁坏,后来慢慢又重新发芽,直至现在变得很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