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精雕细刻夺天工 薛城农民花博会上展石雕

2012-10-05 18:22:10   来源:大众网枣庄   

      “叮叮当当”不断传来的凿石声吸引前来花博会观看的人回头望去,在薛城展馆一位身穿红夹克的埋头凿石的身影,让人想一探究竟。一个矮椅、一个方桌、一块石头、一把锤子和凿子简单的工具,却在凿出一尊活灵活现的石雕奚仲像。围拢过来观看雕刻的市民,都被现场的石雕表演所惊叹。展台上展列的鳄鱼、步步高升的老虎、金蟾都栩栩如生。两位女孩手摸着金蟾的皮肤发出疑问“这蟾蜍的皮肤是天然形成的吧?”
      正在展示雕刻技艺的是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化产业委员会授予“民间文化品牌艺术家”荣誉称号的孙晋亮老师。说到石雕技艺,孙晋亮手捧未完成的奚仲像向记者介绍,石头本身就是普通的彩石,而要想将他们塑造成艺术品,就需要对石头进行一个构思创作。就拿正在雕刻的奚仲来讲,石头本身是一层黄色一层青色,是在附近的山上精心挑选的合适的石材。拿回家后,孙晋亮农闲时就抱着石头看,不知道能雕刻什么,雕刻什么才能发挥石头的特色,达到最好的效果。经过反复的审视,根据石头的天然俏色,结合枣庄的文化,孙晋亮决定采用石头黄色部分雕刻奚仲。
      孙晋亮介绍,奚仲是炎黄子孙,自己目前的构思是将后面黄色部分雕刻出龙的背景,或者将石头雕刻到最底的部分,青石的部分又会有别的想法,现在还在考虑。粗雕完成后,接着会用铁条自己打成的小凿子、小刀进行细雕,细雕的工序最为复杂和精细,一不小心,一件作品就有可能前功尽弃。细雕完成后,才会对基本成型的作品进行抛光打磨。最后对作品进行上油,使作品圆润自然,浑然天成。
      孙晋亮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的创新,拿起石头就知道雕刻什么的。出生在薛城陶庄镇夏庄村的孙晋亮,世世代代都靠种地为生。17岁的时候孙晋亮跟着木匠学习制作家具,也算是学习一门手艺,而孙晋亮也很喜欢这门技术,希望自己打造的家具更美,总会在上面雕刻一些龙凤人物之类的吉利图案。
      而这段经历也为孙晋亮学习石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3年,偶然的机会孙晋亮看到国际民间艺术大师张宗元老先生的石雕作品,从此便无法自拔的喜欢上了石雕,深深被石雕的魅力所征服,想要拜张宗元老先生为师。
      最初的拜师并不顺利,张老师不轻易收徒,他对孙晋亮说:“刻石头靠的是灵活的脑子、精湛的技术和持之以恒的韧劲。刻制中还要根据石头的情况随时调整思路,石头有自己的脾气和灵性,雕刻的人要懂得因势利导。想刻成一件东西,难啊!”张老师的回绝不仅没能打消孙晋亮拜师的念头,更激起了他刻苦钻研石雕艺术的信念。
      他漫山遍野地挑选石材,找到后回到家中就刻。邻居见他刻石头痴迷的样子都讥笑他:“整天一下班就抱着个石头疙瘩瞎鼓弄,傻了还是疯了?”可孙晋亮不闻不问,一有时间就拿起石头端详、刻制、打磨。
      三四个月后,他的处女作“金钱豹”终于诞生了,他再次来到张老师家,张老师很不相信地戴上了老花镜审视了一遍又一遍,兴奋地说:“你这个徒弟我收定了,我的石雕艺术有传人了。”
      孙晋亮在20多年的石雕生涯中总共有近70件的作品,从最初的雕刻小件比如“一鸣惊人”巴掌大小的知了要花一两个星期,到现在三四天的时间久能雕刻完。而知了薄如蝉翼的翅膀脉络也是分外清晰,不得不让人感叹其工艺的精湛。据孙晋亮介绍,自己雕刻最困难的一个作品“中华腾龙”整整雕刻了一年时间,龙鳞、祥云都需要极其的入微细致。而“中华腾龙”也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目前“中华腾龙”已被存放在中国民间艺术大师协会展馆。

上一篇:滕州最暴力90后网虫 为讨网费打骂父母摔碗砸桌
下一篇:摄影报道: 永远的"非博" 永远的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