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移风易俗促和谐 滕州市乡村吹起文明风

2012-09-27 09:38:12   来源:大众网枣庄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不仅仅是物质条件,乡村文明素质提升尤为重要。近日,大众网记者深入到枣庄滕州市的一些农村地区,欣喜的发现实施“乡村文明行动”以来,这里的农村正在以黑马的姿态涅槃重生,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同步提高。
      红白理事会刹住不良风
      在农村,身后事办的怎么样就意味着你孝不孝顺,不管是真孝子还是不孝子,都尽力把白事办的“满村风雨”。红事作为人生的大喜事,更是办的风风光光,一切标准不断向城里看齐,互相攀比,标准过高,人情来往越来越重。
      这种不良风气似乎约定俗成,并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单靠劝说不管用,也难寻有效途径来制止。但是自从有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自己参与,自己制定标准,对于村风民俗的良性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从实施乡村文明行动以来,红白理事会就在各村都扎了根。红白理事会基本靠村民自治,参与村民的红白大事操办后,奢侈浪费之风有了明显改善。滕州东郭镇玉泉村就是众多受益的村子之一,“大家都一样,一个标准不用攀也不用比,既省钱又不用怕别人笑话。”玉泉村书记夏令峰的一席话道尽了村民的欣喜,以前为了办事借钱欠债的大有人在,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好媳妇好婆婆促和谐
      漫步在东郭镇,文明的灵动和安宁的气息沁人心脾。文化上墙,有邻里关系、有计划生育、有孝敬父母,一条条文明标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村民。建设宜居东郭,把创建工作与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的评选结合在一起,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
      家庭的和谐关系着社会的安宁,小家和大家兴。一个家庭的和谐,离不开和谐的婆媳团结、相互宽容。各村的“好媳妇、好婆婆”评选通过群众推荐、村民代表提名、村委会评议等途径,按照孝敬老人、计划生育、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等标准,由全体村民统一投票表决。
      和谐的家庭、和谐的邻里关系,不断优化家庭细胞,促进村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文化让农民的生活观念发生变化,文明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
      重视教育打造博士村
      大宗村是远近文明的富裕村,重视经济更重视教育,除了经济强村的名片,大宗村的博士村的打造,更让村民津津乐道“孩子上学不用愁了”。
      “做造纸厂的时候化验连个高中生都找不到,现在本科生已经达到287人了。考上重点高中奖励5000元、本科一万元、研究生两万元、博士四万元、博士后五万元、留学全免。”大宗村村委会主任宗成俊介绍,宗成乐成为大宗村党总支书记后开始大力发展企业,重视教育,主动担任大宗村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和家长委员会主任,带领村委会成员一起,专门研究出台了《学生中考、高考奖励细则》,从考上高中到考上博士,分别给予2000元到5万元不等的奖励,出国留学的给予学费补贴。村里还出钱送优秀青年到大专院校培训,光奖金每年就得四五十万元。
      为教育大投入,但是这些被奖励了的优秀学子竟然都不思回报、纷纷留在外地发展。原来这是宗成乐自己要求的“出去了就别回来”。据宗成俊介绍,宗成乐的心愿就是要把大宗村做成全国大学生最多的村、出国留学生最多的村、留学后自主创业最多的村”。“‘博士村’的名片就靠这些孩子们带出去了,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大宗村,了解大宗村。”
      目前,在滕州,全市各村居都像玉泉村、大宗村一样扎实认真的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建设美好幸福家园。

上一篇:10379名大学生获助学贷款 总金额5876万
下一篇:枣庄消协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消费维权征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