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传承两岸共有的中华艺术瑰宝

2012-09-11 09:00:17   来源:鲁南在线   
       在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台湾展厅里,一尊陶制的“祥龙”神态悠然地卧在展台上,流光溢彩,甚是夺目。祥龙回首吐宝珠,曲身翘尾欲升腾,整体造形似如意,故取名曰龙如意。
      9月6日上午,记者在这里见到了“龙如意”的主人————台湾交趾陶艺术师吕世仁,并采访了他。
      “作品是创作者生命经验的积累”
      交趾陶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因发源于广东五岭以南(古名“交趾”),故名曰“交趾陶”。交趾陶集捏塑、雕刻、绘画、烧陶之美于一身,以颜色丰富的宝石釉为特点,堪称中华民间艺术之国宝。
      关于交趾陶,吕世仁告诉记者,“台湾在盖私人庙宇的时候,总会做一些交趾陶,在墙壁上、屋顶上,包括很多闽南风格的庙宇上,都有这种工艺。把以前的人物人像、戏曲故事等做成交趾陶,装在庙宇上面。
      吕世仁介绍,在台湾,陶是比较流行的。交趾陶大概晚清时期从闽南传入台湾,有100多年的历史。交趾陶要用粘土去烧制、雕塑,还要注意上色、用料的技巧,历经十几道工序,做起来比较困难。
      “作品就是创作者生命经验的累积,把它表达出来。传统交趾陶发挥的空间之外,还可以应用在生活装饰的实用上,这样交趾陶的艺术性会较高。”这是吕世仁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
      第一次到大陆参展,发现文化上的吻合
      在被问及来枣庄参加非遗博览会的感受时,吕世仁说,“这是我第一次到大陆参加这样的展览,没想到(来看展览的)人潮涌动。朋友跟我讲,枣庄是小地方,你不到上海去展,为什么要跑到这边来。因为我觉着没有来过这边,结果过来一看,这边的景色,尤其是(台儿庄)古城的建筑,跟我们传统交趾陶的理念,非常吻合。”
      “因为我在台湾也有很多寺庙的工程,看到这里对古迹保存、整理得都好漂亮,非常欣赏。昨天进古城逛了一整天,两只脚都要断掉了。”吕世仁激动地说。
      注重文化上的传承,技艺才会生生不息
      “承接着先辈的雨露传承至今,身上所背负的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延续,创新与发扬更是人生中所允诺下的使命与责任”。在交趾陶的艺术画册上,写着这样一段吕世仁对“原创的生命力”的理解。
      被外国人赞誉为中国民间之瑰宝的交趾陶,曾在法国博展会上大出风头。2005年宋楚瑜在访问大陆时,就选择交趾陶作为珍贵礼物赠送胡锦涛主席。随着两岸关系深入向前发展,这种失传于广东,流传至台湾的艺术品又回到了发源地。
      “作为华人、中国人,我们要把一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建筑、雕刻、装饰品,好好地保存下去。因为这个文化,真的是一个国家的代表。”吕世仁告诉记者。
      在台湾,也有很多传统技艺快要失传,有的老师没有办法继续维持下去了。国家一定要在这方面给予经费的支持。我是第二代在做(交趾陶),原来的一些老师,做到了七八十岁,这门技艺就断了,年轻人不喜欢学这些。我的孩子也没有继承,因为走这条路本身非常辛苦。”
      “年轻人要走这条路,国家一定要注重文化上的传承,技艺才会生生不息。我将青春托付给交趾陶,而交趾陶则诠释了我生命的意义。”采访结束前,吕世仁颇有感慨地说道。

上一篇:雕“活”历史 刻出人生
下一篇:传承是根创新是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