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廖惠林和他的葵艺人生

2012-09-11 08:55:50   来源:鲁南在线   
       一张桌子、一把葵扇、一支火笔,转眼间,一条条焦黄的线条在起伏不平的扇面上勾勒出一幅幅精妙绝伦的“水墨画”。9月7日,在台儿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厅,记者见到了正在展演葵扇烙画的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廖惠林先生。
      廖惠林是广东新会人,今年50多岁,是广东新会葵扇的非遗传承人。他介绍说,广东新会素有“葵乡”之称,据《史记》记载,新会葵树种植、葵艺加工自东晋时起,至今已经有1600多年历史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新会几乎家家户户做葵扇,但是现在,电风扇、空调已在寻常百姓家普及,葵扇的社会需求几乎为零。“1999年,县里唯一的国营葵艺厂宣布倒闭,那段日子里,我反复思考,葵艺衰落是因为市场经济的调整,葵艺的价值在于它的艺术价值,它是一种文化遗产。于是,我开始四处奔走,呼吁保护葵艺,并自筹资金、设备,组织下岗师傅、艺人创办了葵艺开发中心。”廖惠林说。
      “做民间工艺的人都知道,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工作是举步维艰的,究其原因,还是‘市场’二字。‘非遗’只有与市场结合起来,才能得到传承与发展。”廖惠林告诉记者,现在的葵扇向礼品方向发展,虽然葵扇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葵艺的传承并不乐观。“年轻人觉得这一行看不到前途,而我已经50多岁了。”廖惠林感叹,现在愿意学习葵扇制作的人太少了,厂里能做葵扇的,至今算上他只有二十多人,一个月的产量也就几百把。
      因为葵扇制作传人太少,2008年,廖惠林遗憾地与“奥运订单”擦肩而过。奥运会开幕式当天,鸟巢体育馆的每个观众都得到了一个奥运大礼包,礼包里有一把折扇,其实那折扇本来应该是葵扇。说起这件事,廖惠林至今仍然惋惜。“当初奥组委跟我们葵扇厂订货,希望在几个月内生产几万把葵扇。可是我们人手太少了,赶制不出那么多,最后不得不放弃这个机会。”
      现在,葵艺作品多被政府、酒店等作为礼品订购,销路不成问题。说起葵扇的将来,廖惠林充满希望。“因为很有中国色彩,葵扇在国外很受欢迎。我们最近还接到来自法国、美国等地的订单。”为了让新会葵艺找到更广阔的市场,除了在新会开设多间销售门市外,去年,廖惠林还在广州陈家祠里开设了一间90平方米的展馆,销售各种葵工艺品,产品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欢迎,经常卖断货。
      谈到枣庄印象,廖惠林说:“我第一次来枣庄,感觉这儿的古城很美、很有特色,唯一的缺憾是名声还不太响,来游玩的人特别是外国人很少。这儿的人民朴实,热情,我对台儿庄古城今后的发展前景看好,正想和这儿的负责人聊聊,如果条件可以,我想在这儿设个店铺,把新会葵艺留在枣庄。”

上一篇:枣庄办好海内外知名企业家“齐鲁行”活动
下一篇:雕“活”历史 刻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