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难舍唢呐情

2012-07-31 15:17:49   来源:鲁南在线-枣庄晚报   
      7月24日,记者在滕州市羊庄镇见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南鼓吹乐“平派”崔家班“铜杆”唢呐的传承人崔怀义老人。今年71岁的老人一听说记者是来采访的,来了精神,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鼓吹乐。

      六岁“入门”一干六十几年

      老人为了让记者更了解鼓吹乐,他把乐器铺了一地,展示给我们看,里面有大小各异的铜杆唢呐,小的只有手掌般大小,大的要大出小的两三倍。老人介绍说,以前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以铜杆唢呐、笙、号、铜鼓为主,另以笛子和二胡、板胡作为伴奏乐器。但是,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演奏时,崔家班又增加了电子琴、长号、小号、木管、葫芦丝等乐器和音响设备,以增强在时代生活中的生存能力。
      老人讲述着童年时自己学鼓吹乐的故事。“祖祖辈辈都是干这一行的,小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喜欢不喜欢。我记得六岁的时候,祖父让我跟他学这些乐器,当时贪玩,说什么也不想学,就因为这不知道挨了多少打,后来才慢慢开始学。刚开始学敲锣,跟着锣鼓点敲,敲得不对,祖父便打我。后来被逼着跟着班子到处跑,乐器也一件件地学会了。”从六岁开始崔怀文老人踏进了崔家班,这一干就是六十几年,如今再有人请崔家班表演,崔怀义老人仍然随行,他说即使自己不吹,坐在那里看,也是好的。
      1987年崔怀义老人应邀到北京录制个人磁带、唱片全国发行;并多次参加省、市级比赛、演出。2009年应中国音乐学院的邀请,代表鲁南“平派”鼓吹乐,到中国音乐学院录音并举办了“崔家班”铜杆唢呐演奏会,得到专家的高度赞誉。

      崔家班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

      据老人介绍,鲁南鼓吹乐滕州羊庄“平派”崔家班,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崔家班”的唢呐最早师从本村的“曹家班”,可以说是“曹家班”唢呐的延续。据说,其祖辈为了混口饭吃,跟从“曹家班”学艺,“曹家班”当时已经有四五辈的唢呐演奏历史,且在滕县享有很高的声誉。从“曹家班”到“崔家班”,这一唢呐艺术的传承在当地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老人越说越高兴,他和记者讲起了鼓吹乐的历史。鼓吹乐兴于汉代,至汉武帝时,鼓吹乐中有"横吹",还从西域音乐《摩诃兜勒》中汲取创作素材;六朝时有“北狄乐”、“北方箫鼓”等。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重要的乐种。起初常用鼓、角、箫、笳等乐器,曲目中亦常有歌词,可供歌唱。鼓吹乐作为历史乐种,宫廷、军府、官府中与仪仗、军旅、宴飨有关。宋、元以后,由于历史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鼓吹乐的合奏形式渐在民间发展;明、清虽仍有官府设置,其乐器编制与应用场合早已迭经演化;民间的诸种流派经过职业、半职业艺人或寺院艺僧的创新,虽或沿用鼓吹之名,但已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新兴乐种。
      从山东出土的石刻、壁画等大量文物可以佐证,当时鼓吹乐已在齐鲁大地流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只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鼓吹艺术,逐渐普及于民间,与一些民俗活动有着愈来愈多的密切结合。
      据考证,鼓吹乐中的唢呐是在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并于明朝洪武年间随山西移民迁徙带到滕县,逐渐被本地居民接受,扎下根来,成为一些贫苦农民的谋生手段。当时的唢呐有木杆和锡杆两种,后来人们通过对唢呐制作材料的对比,发现用铜制作的唢呐音色更嘹亮,于是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摸索制造出了铜杆唢呐,并在演奏的曲调中融入了一些地方特色小调、俚曲。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同时,又深受当地风俗民情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到清朝嘉庆末年已形成“平派”鼓吹乐的基本特点,并逐渐达到它的繁荣时期,至民国初年已有十几个班子活跃于鲁南及其周边地区。

      传承有悲喜

      从“崔家班”演奏的传统曲目的音乐素材来看,既有明清以来的传统古曲、宗教乐曲,又有近现代的戏曲、民歌的唱腔,还有一些器乐化的民间小调等,由于这些乐曲古朴典雅,有着浓厚的民间音乐韵味,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已成为民间婚丧仪式中常奏乐曲。
      “崔家班”唢呐乐队的组成人数不等,没有严格的编制,比较灵活,可根据演奏曲目和演奏场合的需要适当增减,有时也会应主家要求来确定人数的多少,一般的乐队为六至八人,素有“紧七慢八,六人瞎抓”的特点,少则三四人,多达十几人。乐队的演奏形式以齐奏、独奏为主,合奏、重奏为次。乐队组合灵活多样,适应各种形式的婚丧、礼仪、节庆场合。如一支唢呐主奏乐队、两支唢呐齐奏、对奏乐队、吹咔戏曲乐队、笙管合奏乐队等。
      说起传承,崔怀义老人有些感叹:“这些年陆陆续续来崔家班‘帮忙’,来学活的也有不少人,但我正经八百的只收了十一个徒弟,可如今干这一行的只剩下三个了。我一个侄子今年也不干了,小两口买了辆客车,开始做生意了。这一行辛苦、不挣钱,干这行的越来越少了。不过也有想学的,我徒弟魏传孝收了两个徒弟。”老人笑着说。

      鲁南鼓吹乐

      鲁南鼓吹乐、滕州羊庄“平派”崔家班“铜杆”唢呐,形成并发展于滕州市的羊庄镇,其吹奏特色和风格,影响滕州全境,枣庄、济宁境内和苏北地区。
      鲁南鼓吹乐具有悠久的历史,鼓吹乐艺术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广大农村不可缺少的风俗性活动。以邹、滕、峄为中心的鲁南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重要流派之一,鲁南鼓吹乐在秉承山东唢呐音乐特点的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其中的“铜杆”唢呐,在全国独树一帜,其平和柔美、含蓄细腻、如歌似诉的演奏风格,当地艺人自称“平派”,且派中名家辈出,如孙玉秀、牛云海、张宗实、崔怀义等人。这也彰显了“平派”民间唢呐的繁荣与发展。
      崔怀义先生的“平派”崔家班“铜杆”唢呐,演奏的传统曲牌众多、技术精湛、韵味浓厚。在师承祖传技艺的过程中,适时改编或创作发挥自己特色曲目。将本土风俗和生活的内容纳入自己所演奏的作品之中,起到了绘声绘色的效果。所演奏的传统曲目主要是:《将军令》、《敬贤宾》、《清河令》、《十眼井》、《全家福》、《哭长城》、《采花歌》、《老少同音》等。所改编的能体现自己特色的曲目是:《一枝花》、《大开门》、《天下大同》、《百鸟朝凤》等。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百姓的喜爱程度。创作改编的曲目是:《朝阳沟》、《李二嫂改嫁》、《七品芝麻官》等。

上一篇:文化路派出所破获一电动车电瓶盗窃案
下一篇:枣庄市与中国康辉旅行社集团战略合作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