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推动转型的活力所在--枣庄市发展服务业谋求新跨越纪实

2012-07-31 08:34:13   来源:鲁南在线-枣庄日报   
       这几年,市民们突然发现,外地旅游大巴经常在市区穿行,说着南腔北调的人不时在身边出现,来自省内外的自驾游车队、自行车休闲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逢周末,各个区(市)的景点、餐饮、酒店、交通运输是一周中人气最旺的时候。旅游业的持续升温,拉动了我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知名品牌连锁店、商务酒店、KTV、土特产品商店、温泉、休闲场所越来越多,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衡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实施城市转型战略中,我市把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以改革促活力,以项目带产业,以载体聚要素,不断推动服务业提速提效,不仅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扩大了内需、拉动了消费,叫响了城市的品牌。
      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514.96亿元,同比增长10.5%,占GDP比重达到33%,连续两年全省提高点数最多。2012年的数据更让人振奋,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57.52亿元,增长8.8%;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187.01亿元,增长31.0 %,增速较一季度提高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3.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首位;全市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20.891亿元,同比增长15.08%;全市第三产业用电量6.39亿千瓦时,增长29.99%。
      “倒逼机制”促成“质”的提升
      滕州市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推动滕州旅游由游览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文化体验型、商务会务型转型提升,通过开展A级景区、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创建工作,叫响了“墨子鲁班故里·湿地红荷之都”旅游品牌。目前,滕州市共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7处,国家2A级旅游景区5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农业旅游示范点7处,省旅游强乡镇5处,省旅游特色村4处。
      滕州的旅游业之所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枣庄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服务业发展带来的困难,变危为机,推行“倒逼机制”,促使服务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从滕州市到山亭区,从薛城区到枣庄高新区,从市中区到峄城区、台儿庄区,大家都把服务业放在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全局中来谋划,以坐不住、等不起、停不下的精神状态,以实际行动推动和实现服务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切实发挥服务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先行产业和战略支柱产业作用。
      自2009年起,我市创新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介“枣庄二日游”。开展“二日游”之前,本地的旅行社不光少而且以游客输出为主,很少有外地旅行社组团来枣庄,过夜游客就更少。通过推行“倒逼机制”,短短三年多的时间,“枣庄二日游”带来了人气、商机,也带动了城市旅游配套服务功能的完善,加速了服务业的发展。仅2011年,全市开工建设五星级酒店10家,新增旅游定点饭店62家,比上年翻了一番,总数达119家;全市旅行社(分社)65家,新增16家,同比增长32.7%,;新建2家市级旅游商品研发中心,4家市级旅游商品生产基地;新设2家大型旅游商品购物场所。2011年,全市建设重点旅游项目150个,总投资445亿元,完成投资167亿元,增长72%;旅游综合收入112亿元,增长3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2012年确定的全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共计120个,总投资688.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7.21亿元。上半年实际完成投资89.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6.26%。
      在我市服务业发展提速和规模膨胀的同时,加快了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物流的大融合大发展,又带动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到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调整为8.1:58.9:33.0,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重点突破培育特色产业
      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特点,是一个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资源环境亲和的产业。与省内先进市相比,服务业是我市的短板。新一轮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加速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为此,从实际出发,我市着力重点培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群和生产性服务业等四大特色服务业,突破经济瓶颈的制约,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近年来,全市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城市转型的突破口,走出了一条政府培育市场,市场拉动消费,消费带动投资,投资助推转型的旅游发展新路,在全国创造了“枣庄实践”新模式。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1804万人次,增长28%;不含购物一日游游客接待量为1143.2万人次,增长21% ;旅游综合收入112亿元,增长35%。台儿庄古城顺利通过国家5A级景区初评,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消费的“井喷”,每年增加4亿元的增量消费,全市主要住宿酒店入住率达90%以上。旅游消费的增长直接刺激了投资的“加速”,2011年,全市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投资增长72%。旅游定点饭店119家,新增62家,比上年翻了一番;新增床位7200张,累计12243张,增长142.8%。全市开工建设五星级酒店10家、竣工3家。旅游产业综合带动力的不断增强,促进了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514.96亿元,同比增长10.5%。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918.7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综合收入61亿元,增长21%;共接待过夜游客159万人次,购买二日游套票的20.3万人;台儿庄古城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累计突破300万人次),微山湖湿地公园接待游客62.6万人次,冠世榴园景区接待游客38万人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枣庄这座资源型城市,迅速成长为新兴的旅游城市。
      令人可喜的是,今年以来,我市文化旅游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一,强力培育市场主体。成功举办了中国旅游第一“拍”活动,全市12家旅行社通过投标竞买的方式“拍”得了17个客源地城市的“枣庄二日游”地接权和市场经营权。上半年,全市新增“二日游”定点饭店22家,累计共138家,比2009年增加111家,增长411.1%;新增“二日游”床位2241张,累计床位数共18181张,比2009年增加15796张,增长662.3%;新增旅行社(分社)4家,累计共69家,比2009年增加24家,增长53.3%;新增导游471人,目前导游和地接导游数分别达到731人、605人,比2009年增长了181.2%和908%。目前全市共有A级景区31家,比2009年增加9家,其中4A级景区增加4家,目前达到8家。其二,全面实现旅游发展市场化运作。枣庄已由旅游输出地转变为旅游输入地和集散地,实现了华丽转身。目前,散客市场启动较快,市直部门“二日游”促销比例越来越低,现在已不足5%,性价比越来越低。市直“二日游”责任部门全部退出“二日游”宣传促销工作,退出后的客源城市交由台儿庄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枣庄旅游集散中心。推动各区(市)、枣庄高新区借助古城发展带来的溢出效应、倒逼效应、龙头效应和品牌效应,做大市场主体,打造区域发展旅游品牌。
      重点扶持山东鲁化天地物流有限公司物流服务中心项目等5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力争建成2家省级认证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区,3家市级大型物流企业或园区。今年,将山东鲁南牧工商有限公司物流中心、山东东大物流有限公司生产服务性物流园区等五个现代物流项目纳入省2012年重点物流项目,逐步打造龙头带动作用突出、专业特色鲜明的物流企业核心群体,有力支撑我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有物流企业378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1家,物流园区16个。
      把商品交易市场建设作为推动服务业的重要举措,统筹布局,重点培育,初步形成了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与消费品市场相结合,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商品市场体系,培育形成了滕州杏花村干杂海货调味品批发市场、中国(城头)豆制品交易中心、中国(枣庄)二手车交易市场、滕州全国中小机床市场、伦达国际商贸城等一批在全国、全省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成为助推枣庄城市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数量达到261个,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35家,2011年实现成交额343.8亿元,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1.5%,实现税收收入近4亿元,从业人员达到9.4万人。35家年交易额过亿元市场中,过10亿元的8家、过20亿元的5家、过百亿元的1家。
      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代表现代服务业发展程度,并能够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有效推动作用,特别是交通运输、信息传输、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等,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含量。我市通过进一步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集聚发展。今年以来,我市金融业迅猛发展,增速达到17.5%,高于第三产业增幅10.6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1.3亿元;鲁南信息产业园正在全面装修,并与金蝶软件、百度中国等40余家企业达成入园协议。
      搭建载体擦亮城市名片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更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涉及到星级酒店、旅馆等规划建设,旅游道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旅游商品市场、购物中心和特色街区等。
      滕州市抢抓列入全省50个服务业重点城区的机遇,结合微山湖湿地公园、龙山风景区和中心城区的建设,按照“绕山、环湖、穿城”的思路,规划建设以龙泉文化广场为起止点、沿荆河两岸延伸城区环形路网,形成“穿城”绿道;规划建设红荷大道连接微山湖湿地公园的“环湖”绿道和滕平路、滕龙路连接龙山风景区和莲青山风景区的“绕山”绿道,城市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京沪高铁的通车,给薛城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他们聘请澳大利亚BHI公司、苏州空间规划设计院等一流设计团队,规划建设了燕山路商圈、火车站城市综合体街区、西姚邻里中心、珠江路金融商务区等高端商业业态;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知名院校合作建立了3家博士工作站,珠江路金融商务区已有22家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和金融机构计划入驻,红星美凯龙、SOHO珠江等一批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启动了中兴大厦、众信大厦、上海大厦等大型项目建设,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山亭区出台了《山亭区绿道规划建设实施方案》,打造“寻梦台儿庄、休闲到山亭”的绿道休闲理念和品牌。峄城区以商贸流通、房地产、餐饮住宿、文体娱乐为重点,加快启动茂源国际商贸城、鹭鸣山庄小高层、文体中心等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发展配套服务功能。市中区今年文化旅游类项目11个,占服务业重点项目的55%;鲁南水城·枣庄老街成功引进奢尚、钱柜KTV、欧曼巴红酒柜等一批名品名店。今年上半年,我市共新建改建全市旅游道路标识牌近20块,台儿庄古城旅游路、榴园旅游大道、熊耳山旅游路等旅游道路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提档升级,方便了游客和市民,提升了旅游形象。枣庄高新区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服务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完善了城市功能。
      节庆活动是扩大品牌影响力、拉动消费、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我市每年统筹汇总全年各类大型节会计划,编制印发年度节会活动意见并组织实施,并将节会信息编入服务业工作简报。着力打造了微山湖湿地红荷节、墨子文化节、汽车场地越野赛、二手车博览会、中国滕州杏花村国际干杂海货调味品博览会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较高知名度的节会品牌,开展了好客山东贺年会和休闲汇,精心包装了桃花节、梨花节、榴花节一系列各具特色、贯穿全年的“花之旅”和山水游、农家乐、温泉节、滑雪节等休闲产品。全年共举办市级以上大型节会活动22个、区级节会35个、小型节庆近百个,基本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叫响了地域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促进了第三产业和一、二产业的和谐发展,“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这张城市名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上一篇:枣庄市“十佳好军嫂和兵妈妈”表彰会举行
下一篇:枣庄市增强规划意识 引领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