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成“月宫一号” 人和植物可封闭共存
2013-12-18 09:04:26 来源:南方都市报
这套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闭环回路生命保障技术可以被通俗地解释为,在月球或火星等太空环境中,将有限资源进行反复处理与再生,从而源源不断地生产食物、氧气和水,确保为航天员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因为航天时从地面向空间补给物资十分昂贵,在美国每千克花费1万-10万美元,而到月球和火星的长期空间飞行,几乎不可能再补给。
在科学家基于空间环境特点,人工设计建造的密闭微生态循环系统中,绿色植物,尤其是蔬菜,承担了主要节点的重任。
光合作用下,绿色植物提供食物和氧气,又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变废为宝”,植物还是水净化的功臣,根系吸收和叶片蒸腾参与系统的水循环。微生物则担负着下游的收尾工作,降解植物不可食用部分、乘员排泄物和生活废水等,使他们再生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料,为动物提供部分食品,使食物再生循环。
早在20世纪60年代,载人航天开启之前,俄、美等国就在考虑人类未来在外太空长期驻留的生命保障问题。建立由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以及其他构成的物质流不断循环更新的闭路生态系统,是科学家努力的方向。
但最初开展的封闭的BLSS设计和空间应用研究,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美国的实验中,绿色植物都是缺席者。
担此重任的是单细胞藻类,但俄罗斯科学家后来发现,尽管藻类放氧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但吃起来却口感差,营养单一。如何建立包含粮食蔬菜等高等植物的“太空农场”成了俄美科学家的研究重点。
高辐射和微重力极难模拟
但如何让绿色植物在残酷的月球环境里生长,忍受从零下175摄氏度到零上120摄氏度巨大温差,忍受长达十几天的漫漫黑夜,以及微重力等环境?
这些即将承担大任的植物,需要满足一系列在狭小、密闭、微重力、超真空、强辐射的空间环境生存特点,还要能发挥食物生产、大气再生与净化、水分再生与净化和废物处理与再生等一种或几种作用。
植物是整个生保系统的核心部分,筛选的植物合适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试验的成败。
那些体积小、培养技术简单、易于繁殖和移植,遗传性状稳定、生长快、周期短、产量高、可食部分比值高,抗病和抗逆性强的植物优先被挑选,科学家还注意到,主要作为食物的它们,要符合人们的饮食文化习惯,并能满足食谱的多样化,还要具备一些本国特点。
微生物领域的金针菇、平菇、酵母菌,藻类中的螺旋藻、小球藻等,还有研究中我国首次引入的水生蕨类植物红萍成为科学家选中的第一批实验者。
研究初期,欧美各国均把目标集中在叶菜类上,希望为宇航员提供新鲜蔬菜,实验中生菜成为外国科学家的最爱。
上一篇:李克强对公务员提出4点希望
下一篇:北京将开展人工消减雾霾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