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如何走出困境
2013-08-02 08:56:25 来源:人民日报
“PX焦虑”根源是什么
项目决策程序不够透明;公众对环评、安全、监管不太信任,容易相信网络不实传言
上网查询PX,称其“高毒、致癌”的网帖随处可见。北大文科研一学生小韩告诉记者,原先她也相信这类网帖内容,但在深入了解PX之后,她说,“我被危言耸听的网文给忽悠了。”
“公众误以为PX高毒高风险,错误消息才会疯传。我们对PX科学知识的普及还不够。”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汪文川说。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则分析,“PX项目决策程序透明度有限,所以公众有被蒙在鼓里的感觉;有关信息和知识公众不了解,项目带来的风险对公众来说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人们的恐惧易被放大,谣言乘虚而入,久而久之就演变成恐慌。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管治学教授李万新长期研究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关系。她认为,内地PX项目的成本和收益分配不均衡:政府推动化工项目,项目收益主要是企业和政府获得,环境风险却由当地居民承担。民众看到成本收益不均衡,就会反对。
香港恒生管理学院商学院院长苏伟文表示,内地有些地方政府引入化工项目主要考量是经济效益,却忽略了对居民环境风险成本的考虑。加上化工项目牵涉公众利益,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咨询和沟通,民众不了解项目具体情况,极易受蛊惑性信息的诱导。
香港岭南大学政治学教授张泊汇分析,居民容易受蛊惑性信息误导,原因在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不足。由于不信任生产者的管理和政府的监督,当地人当然不愿为后续的社会成本埋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对待PX项目,公众情绪存在一定程度的理性缺失,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众对PX敏感主要是担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政府安全监管的缺失。
如何破解困局
应加强管理,确保生产安全,重建民众信心;引入公众监督和独立的专业评估;项目信息公开科学;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政府决策、产业发展、公众意见如何更好地统一?
李万新说,由于考虑的角度和利益不同,公众意见和政府规划有时难免会不契合。面对这种情况,政府作为决策者应以尊重科学为首要考量;同时,在决策上也要兼顾反对者的意见。
记者看到一个网帖,表达了居民对项目的疑问:项目立项时,有没有充分论证厂址和布局,加强科学规划?有没有尊重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如何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对于可能出现的生活品质下降,有没有考虑过对市民进行补偿?PX项目除了增加地方税收,拉动产业链之外,能为当地民众带来什么?
对此,专家们认为,要破解困局,首先应该加强信息公开。
上一篇:细数科研不端的“六宗罪”
下一篇:上海新阶层人士首进政府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