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社会焦点 > 正文

日本“主权恢复日”是怎么一回事?

2013-05-06 08:18:57   来源:联合早报   
      扶桑聚焦
      4月29日是日本裕仁天皇的生日,战前被称为“天长节”,战后先后被称为“天皇诞生日”和“绿之日”,2007年改称为“昭和之日”。5月3日是战后日本实施“和平宪法”的纪念日。
      每逢5月黄金周前后,日本舆论界和政界都会围绕着这两个影响日本近现代史,与日本走向和平或战争道路之抉择密不可分的节日大做文章。在上世纪“国论二分”(即对日本国家政策和出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和主张)的年代里,既有对裕仁天皇在位期间发动的战争持正面评价的保守阵营,也有猛批军国黑暗时代的革新势力。
      同样的,针对日本战败之后实施的“和平宪法”,既有主张坚决拥护的“护宪派”,也有处心积虑,试图早日将之废除的“修宪”集团。两者旗鼓相当、互不退让,好不热闹。
      但在1990年代初革新派势力式微,日本迈入“总保守化”(也可称之为“总自民党化”)之后,日本国内在黄金周期间对这两个节日的态度及其论争,也有了极大的变化。简而言之,“国论二分”时代对战争的反思及珍惜战后和平宪法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取而代之的,是主张战前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无罪,认为战后宪法是“万恶之源”的声音。在政客大拜“军神”与教科书曲解历史的国策引导下,4月29日的“昭和之日”和5月3日的“宪法纪念日”,已逐步成为保守阵营追思战前“为国捐躯”的“英灵”和否定战后宪法的重要日子。
      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早有定评的一部分日本右翼喉舌如《产经新闻》等,就连某些标榜“公正”与“平衡”的日本大报或貌似自由派的评论家也不例外。一名某大报资深记者在今年4月29的专栏中,就这样写道:“日本在这之前亚洲的大战,的确是侵略战争,但日本在东南亚也结束了欧洲在此地区的殖民统治——这样的看法是公允的。对于日本的侵略战争与殖民统治,是没有辩护的余地的,但这种行为在20世纪并非日本军国主义的专利。”弦外之音是,那是“帝国主义你争我夺的年代”,日本并没有什么出格的行为。
      了解了20年来日本舆论界“总保守化”的上述政治倾向与空气,再结合安倍第二次内阁鲜明的修宪口号,敏感的政论家无不把今年黄金周的注意力,集中在4月28日安倍新政权举行的“恢复主权、回归国际社会纪念典礼”。
      庆典与修宪紧密挂钩
      所谓“恢复主权、回归国际社会”的纪念日,指的是1952年4月28日日本与以美国为首的49个国家片面讲和的《旧金山和平条约》生效日。这一天也意味着战败国的日本结束长达七年,被置于“盟军”(实际上是美国单独统治)占领与支配地位的重要日子。在这具有重大意义的纪念日,日本官方或民间要隆重其事,总结日本缘何沦为“盟军”的占领地,及对“白脸天皇”麦克阿瑟将军施政带来的后遗症(正面的和负面的)一一予以检讨,可以说并非坏事。
      但从安倍政权诞生前夕安倍放出的风声及其筹划“4.28”纪念仪式的经过,谁都知道安倍内阁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此“恢复主权”的纪念日,鼓吹修宪的言论。《每日新闻》4月29日头版头条新闻报道有关纪念仪式时,就以《渗透“修宪”意向》为题,一语道破安倍的如下目的:“在纪念仪式的致辞当中,(首相)虽然避免提及宪法问题,但却有意提高(国民)对旧金山讲和条约生效日‘4月28日’的认知度,从而达到提高(国民)对修宪问题关心的目的。”
      换句话说,纪念仪式是与官方旨在加速修宪步伐的战略紧密挂钩的,它是官方长期以来向国民灌输“爱国心”、“否定战后思潮”教育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将战后日本政客竞相向提出偏激的国粹主义口号和修宪主张,说是为了迎合选民和拉拢选票,显然是本末倒置。
      实际上,针对1952年“4月28日”,任何对战后日本政治外交史略为关心的人士都会知道还有两重意义。其一是,就在《旧金山和约》生效的同一天,《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也生效;其二是日本与逃亡至台湾的国民党政府签署的《日华和平条约》(北京有人戏称之为《日蒋和平条约》)。
      前者意味着日本在摆脱美国单独统治,“主权恢复”的同时,无论是在军事、外交、政治或经济的政策上,都仍然深受美国的约制。战后以来,日本当局之所以处处以美国为马首是瞻,原因即在于此。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安倍的高呼“主权恢复”或“回归国际社会”,其实只是说对了一半。因为在实质上,同一天《美日安保条约》的生效,已经足以说明华盛顿对东京所采取的战略,是以“控制”代替原有的“统治”罢了。
      时至今日,日本统治精英之所以对白宫仍然要战战兢兢,不敢真正说声“不”字(包括虚张声势的国粹主义分子石原慎太郎和花拳绣腿、虎头蛇尾的鸠山由纪夫),道理也在于此。不但不敢说“不”,战后对美采取卧薪尝胆态度的日本当局还要假借白宫的声势狐假虎威。安倍及其前任者在加紧推动修宪的同时,不忘深化日美军事同盟,及迫不及待地表示要行使 “集体自卫权”,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规定中日的“扭曲关系”
      至于1952年4月28日签署的《日华和平条约》,其实际意义是规定了在战后东西阵营对峙的冷战体制下,日本只能沿着美国反共和反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走,充当华盛顿远东的马前卒和棋子。如此这般中日两国的“扭曲关系”,直到1972年9月日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后才告一个段落。
      由此可见,“4.28”并非有如安倍所描述那般,象征着日本真正当家做主,“主权恢复”与“回归国际社会”的重要日子。恰恰相反,打从那一天开始,日本的一切既得受制于《日美安保条约》,又得奉华盛顿之命,与刚刚诞生的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恶与对立。
      了解了上述两个条约(《旧金山和约》与《日美安保条约》)同日生效,和《日华和平条约》同日签署的大背景与所含意义,人们再回头看这回安倍首相主导的“恢复主权与回归国际的纪念仪式”,不能不感到突兀与不协调。
      尤其令人百思莫解的是,针对4月28日“两个条约生效、一个条约签署”,即“三者一体”配套出笼的条约了如指掌的日本朝野各界(包括为庆典敲锣打鼓的日本大众传媒),几乎都一字不提《日美安保条约》与《日华和平条约》在同一天分别生效与签署的重要意义。(对于61年前的“4.28”,朝野与大众传媒流露出来的唯一不满,只是冲绳未能同时回归的“屈辱”。)这是官方刻意的舆论诱导,还是日本上下已达成“共识”,或者是日本社会突然患了有选择性的“集体健忘症”,确是耐人寻味。
      不过,对于亚洲人士来说,也许人们更加关心的是,日本朝野这回串演的这幕“主权回归”剧究竟有何重大含义,它与东京今后在亚洲的意图和走向有何关系?在这一点上,安倍首相在日本天皇与皇后莅临会场时,率领国会议员高呼三声“天皇陛下万岁!”不能不令人格外关注。
      曾被讥为“稚气未除”、“临阵逃跑”的“不合格首相”,这回之所以得以重登首相宝座,其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要凭借着岸信介的血脉和遗威聚合保守势力,完成保守阵营梦寐以求的“修宪事业”。为此,安倍得比任何修宪派首相更为着急与卖命,自不待言。然而,“主权在民”的战后宪法还未废除或修改,“天皇陛下万岁”的高呼声已发自日本的宪政纪念馆,却不能不多少令人感到意外。
      落一叶而知秋,三呼“万岁” 的标志性高喊声含意良深。
      对于亚洲人士来说,也许人们更加关心的是,日本朝野这回串演的这幕“主权回归”剧究竟有何重大含义,它与东京今后在亚洲的意图和走向有何关系?

上一篇:香港向芦山灾区捐款1.73亿港元
下一篇:中国有梦 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