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社会焦点 > 正文

盘点撒切尔夫人一生:福利国家的掘墓人

2013-04-09 10:59:58   来源:新京报   

      【拜相】 毁誉参半的唐宁街岁月
      在撒切尔当选首相之前,工党领导下的英国经济困顿,很多地区由于不断出现罢工而陷于瘫痪。撒切尔夫人上台之际就宣布,她将领导英国走向繁荣,她开出的药方是——自由市场经济、放松管制。
      她引进了削弱工会权力的立法,将国营企业私有化,促使英国走向市场经济,迫使工党放弃老旧的社会主义,开创英国经济全新局面。
      然而,争议如影随形。私有化振兴经济的同时,也造成英国贫富差距急剧加大,失业人口增加,上世纪80年代早期英国失业人口上升到300多万。《独立报》撰稿人约翰·雷图说:“在那些年里,英国的贫富差距急剧加大。有些人生活的确得到很大改善,但英国社会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犯罪率上升,社区破裂和分化。”
      所以当后来她离开唐宁街首相府时,对她的看法几乎分裂成两个极端,支持者认为她带领英国走出经济困境、提高英国国际地位;反对者认为她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

      她不仅仅在经济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在外交上显示了坚决的铁腕。
      1982年,阿根廷占领马岛后,撒切尔不惧万里之遥毅然出兵,并一举取得战争胜利,令她赢得了巨大的国内声望,也为她的改革奠定了民意基础。
      英雄走上巅峰,但也必然会走下巅峰。1989年,保守党在是否加入欧元联盟的问题上陷入分歧。她坚决捍卫英国的财政主权,拒绝接受“我们根本无法控制、连利率都不能由自己决定的统一货币”。
      于是她带领英国加入了欧盟,但却保持了英国的独立性。然而正是因为反对加入欧洲货币联盟,1990年她被政治盟友们逼宫下台。
      十几年过去了,撒切尔在普通民众中的争议形象依然存在。2002年,在BBC举办“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评选中,她名列第16位;而在一年后“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的英国人”的民意调查中,撒切尔夫人排名第三,在曾经的矿区,至今矿工家庭仍不能原谅撒切尔当年对待罢工的冷酷之举。

      ■ 花絮
      与里根的巅峰友谊
      如果说谁改变了20世纪末国际政治格局,撒切尔和里根肯定是答案之一。
      “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总统,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我失去了一位好友。”2004年,78岁的撒切尔沉痛悼念她“生命中第二重要的男人”、美国前总统里根。
      20世纪80年代的风云变幻中,英美紧密同盟关系交织着撒切尔和里根理念与心灵上认同,这种同盟至今仍影响着英美关系。
      当撒切尔任英国反对党领袖时,曾两度和里根会面,里根的热忱、魅力和率直自然,令撒切尔印象深刻。撒切尔认为,最重要的是,里根的想法几乎和自己不谋而合。
      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撒切尔在回忆录《唐宁街岁月》中写道:“听到美国选举结果的消息后,我立刻热忱地去电致贺,并邀请这位刚当选的总统尽快来访。”撒切尔也是里根当选总统后,第一位访美的外国首脑。
      撒切尔带着这份欣赏出访了美国,美国媒体将英美两国形容为难兄难弟。
      对此,撒切尔是这样回应的,“我们早知道80年代将是困难且险阻重重的10年,虽然这样,但我相信潮流已顺应我们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印证了撒切尔的话语还有她与里根的同盟。

上一篇:山东原副省长黄胜被控受贿1223万受审
下一篇:习近平看望海上民兵连 叮嘱注意出海安全打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