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社会焦点 > 正文

谁能解民间收养的“爱心困局”

2013-02-16 09:57:32   来源:半月谈网   


      爱多钱少,地位尴尬
      1994年的一天,安徽省颍上县的王家玉从街上领回了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孩子,带回家给他做了一顿饭。“说心里话,一开始只想让这孩子吃顿饱饭,没想过要养他。”王家玉说道。但从此,孩子天真的眼神让王家玉不忍心再将他送走,就这样一个接一个,18年来他成了500多个孩子的父亲。
      王家玉的经历并不独特,在距离颍上县不远的太和县,住在县民政局大院里的徐艳侠至今还记得她收养第一个孩子的情景。7年前,徐艳侠和女儿莉莉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看到一个婴儿被层层包裹,只有一张小脸露在外面。女儿拽着徐艳侠的手,央求地看着她,本来徐艳侠是不愿意惹这样的麻烦事的。
      但女儿莉莉说:“妈,咱能不能行行好,把宝宝抱回家洗洗澡吗?他的棉袄都脏了。”这一句话触动了她,徐艳侠的丈夫在县民政局工作,平时她也听过见过不少弃婴的悲惨故事,这次相信善有善报的徐艳侠将孩子抱回了家,没想到这一开始就停不下来了。如今,徐艳侠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已经住着7个孤儿了。
      可怜、不忍心、没法看着孩子受苦……在王家玉、徐艳侠看来,决定收养这些孩子只需要一颗爱心就够了,但收养之后却有太多的烦恼让他们寝食难安——孩子们没户口,入学有困难;很多孤儿是残疾或重病,看病的支出很大;护理人员不容易请到,有时候甚至要全家上阵……
      让王家玉印象深刻的是2003年,那一年淮河发生水灾,王家玉的所有财产在这场灾难中都化为乌有,他只能向乡亲们借钱维持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等开支。这一年,当地政府为当时院内的199名儿童办理了每月16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孩子们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然而,资金匮乏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还是要靠社会上好心人士的捐助,但这方面捐助并不稳定。”他说。直到2012年,他收养的所有孩子都被送到县里的社会福利院,王家玉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相比于经济上的困难,民间收养身处灰色地带,社会的不理解让这些民间收养人更觉得尴尬。河南兰考的大火刚被扑灭,关于袁厉害收养孤儿骗保的说法就已经甚嚣尘上。
      袁厉害的经历让徐艳侠感慨颇深:“好多人以前也这么说过我,说我骗保。”为保障她收养的7名弃婴,县里民政部门每月为每个孩子提供600元的补助,这招致一些人的议论,甚至还有人质疑徐艳侠夫妇靠收养弃婴赚取国家补助,这让徐艳侠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说:“今后再也不收养弃婴了,一是没有经济支撑,二是听到别人非议,心里感觉挺难受的。”

      “转正”后的幸福与无奈
      再也不会收养弃婴了,徐艳侠做出了和袁厉害同样的选择。她这么决定,还因为如今太和县正在修建儿童福利院。“等福利院修好了,我这边的7个孩子也会送过去,我也就放心了。”
      徐艳侠有理由放心,因为在她看来,王家玉就是她的榜样。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2012年,王家玉收养的所有孩子都被送进了新建成的颍上县社会福利院。这座耗资600多万、占地40亩的福利院比王家玉的院子好得太多。孩子们住进了带卫生间的卧室,游戏活动室、图书室宽敞明亮,福利院还专门配备了帮脑瘫儿童恢复行走能力的康复室。
      更让王家玉欣慰的是,现在所有孩子都办理了户口,适龄的孩子上了学,患病的孩子也在民政部门的安排下接受治疗,有的孩子从上海、杭州接受完治疗后,已经康复,现在每个孩子每个月还可以享受到1000元补助。

上一篇:贵州禽流感患者曾密切接触禽类 52人仍在观察
下一篇:中国失独家庭将达千万 失独老人政府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