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铁路宣传片为何傍上张艺谋
2012-07-09 09:17:52 来源:腾讯--今日话题
-
新华网6日报道,据铁道部审计中心证实,今年3月下旬,接到国家审计署办公厅转送的《关于铁道部投入巨资拍摄 <中国铁路> 宣传片未达预期效果》的函后,铁道部立即对1850万元《中国铁路》宣传片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除了天价,铁路宣传片最引人关注的地方是,导演署了张艺谋的大名,尽管其助理澄清说,张艺谋只是提了些意见,拿了顾问费,张导只是“被署名”。
那么,张艺谋究竟有何魔力,让铁道部门也要想方设法傍上其大名呢?

宣传片上写着:导演 张艺谋
天价宣传片:铁道部“傍上”张艺谋

直到今天,议会打架事件都层出不穷
“被傍者”:拿钱不爱惜羽毛的张导演
直到今天,议会打架事件都层出不穷
不问东家:垄断体制下的铁道部本来就问题多多,被社会诟病不断,投再多的钱拍宣传片也不会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而张艺谋也不分东家是谁,把自己接活儿的底线一降再降,让人感觉“恨铁不成钢”。
不讲品质:细心的网友发现,这部铁道部宣传片与张艺谋拍片追求色彩唯美的风格大相径庭,宣传片的质量也被人诟病不少。…… 直到拍摄完成时,最初的方案已经几度修改,直到样片出炉,张导也仅是提了些意见。至于此后做成什么样,有什么公司参与全不知情。可见,张艺谋基本不过问宣传片品质。
不在意署名权:张艺谋助理庞小姐告诉记者,去年,有朋友告诉导演,说高铁车厢公开播映了宣传片,片头有醒目的“张艺谋导演”五个字,导演立即找制作公司询问为什么又署上了名?制作公司过几天答复导演说铁道部答应尽快替换,但据导演所知,一直未拿下署名。
只管拿钱就好:庞丽薇回应道:“拿到的是张艺谋导演这个级别的费用,我们拍其他广告也都是这个价,而且还全额纳税。”
“傍者”:铁道部门的在乎与不在乎
不在乎:拍摄价格、招标流程
既然是天价,第一不在乎的当然是价格,1850万元,足够再拍4部《舌尖上的中国》,够拍两部《失恋33天》,够拍一部半《桃姐》,现在造出5分钟水准不高的宣传片。
其次不在乎的是招标流程,王梦恕就愤怒表示,高铁招标完全是利益招标。“现在都利用个人和中介组织来招标,中介组织招标一次可直接拿上个1亿左右,看工程大小,这些组织来头很大,经常打着某某亲戚的名义招标,谁都不知道是真还是假。”而铁路宣传片干脆就是不招标,若不是审计署介入,估计又是一桩悬案。
在乎:品质价格无需顾,张导大名必须署
不求品质,不顾价格,不管流程,甚至不在乎张艺谋是不是真的拍摄过这个片子,只需要在电影上署上“导演 张艺谋”的大名。
大家都知道,这个形象片就是个毫无质量的面子工程,那就奇了怪,张艺谋究竟有多大的面子,能够让铁道部门如此想方设法傍上一回?
三个张艺谋,你会“傍上”哪一个?

张艺谋在《活着》片场
第一个张艺谋:丢国家的脸,不受权力待见
张艺谋在《活着》片场
对于过去四分之一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向外界展示了他的国家反抗贫困,反对战争和政治暴力的坚强形象-要知道这种电影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见不到的。
张艺谋的这种简洁而坚定的反应事实的影片因为描绘了太多中国丑陋的一面而被一次次的审查并严禁播出。《菊豆》和《活着》是他早期电影中赢得海外好评的电影,也是受到严肃审查的电影,在《活着》播出后他还在在五年内被禁止海外投资拍摄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拍摄了《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活着》等这些杰作的张艺谋,不仅不受权力待见,连一些国人和华侨也认为张艺谋拍电影是丢中国人的脸。《菊豆》上映时,有华侨写信给媒体:“张艺谋执意用这些丑化中国人的片面的东西去取媚于洋人,换取洋人一大堆的奖杯。他让每一个在海外的中国人都承受着鄙夷。”
但毫无疑问,拍出了《活着》、《秋菊打官司》等伟大作品的张艺谋和拍出《霸王别姬》的陈凯歌,是这几十年中国最杰出的电影大师。
第二个张艺谋:“沉沦”的艺术家,开启大片年代
张艺谋曾说:“今天看《英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都是中国大片的一个开端,是票房大卖的一个标志。可是我当年做这个是无意识的,然后也带来我拍这种电影的争论。是做文化精英还是做堕落英雄呢?”但在李劼看来,张艺谋拍大片是无奈,也是必然:“《活着》的遭禁使张艺谋面临如何活着的问题,最后张艺谋选择了谢晋的团团作揖,为了他的电影事业能够继续活着。”
2004年的《十面埋伏》和2006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再次重演了《英雄》“大明星、大投资、大宣传、高回报”的大片模式。虽然两部大片在商业上都取得了成功,但张艺谋本人却遭遇了“故事苍白、不伦不类、才华殆尽”等负面评价。 面对批评,张艺谋倒十分坦然,他已经可以直面电影所附带的赤裸裸的商业目的。
他曾说:“拍这三部古装大片,不是搞艺术创作,是想探索武侠或者动作电影,去拍能够营造票房效果的电影,所以它没有那么高的艺术追求。一开始拍电影我是拿自己当艺术家,当思想家,经历了商品时代后,我发现自己兼具许多东西,比如艺术性、社会性和商业性。
直至今天,张艺谋依然在大片时代狂奔,《三枪》、《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等等。
这个张艺谋具有高度的商业洞察力,美学趣味也发生转变,最终完成了最后的身份转换——
第三个张艺谋:从“反抗者”到政府的宠儿
转型之后,张艺谋的电影里祛除了反抗贫困,反对战争和政治暴力之类的形象,更多的阐述权力美学与国家美学,使得其与主旋律相拥抱。无论还是《英雄》,还是《满城尽是黄金甲》,其政治形态和美学都被大批知识分子和观众诟病,解玺璋曾毫不留情地批评过黄金甲:“‘黄金甲’把张艺谋所表现出来的对权力的想像发挥到了极致,代表作就是开满银幕的金黄的菊花。支持他们这种想象的,更多的还是对于权力恐惧中夹杂着崇拜的复杂心理。这是人格被权力异化和扭曲的一种表征。”
在这期间,张艺谋更推出了自己与各地方政府合作的系列大作“印象”系列,替各个地方政府打造形象,大多数是美轮美奂的场景,规模宏大的团体操。值得关注的是,《印象·刘三姐》刚出来的时候,评论对这种人工造景纷纷发出质疑,《印象·丽江》推出,评论界批评它破坏了丽江的自然环境,再到《印象·西湖》,人们又担心它对西湖的人文历史造成破坏,但批评声总体趋弱。待到《印象·海南岛》出来,就我的视野所及,除了海南本地有一些表扬,评论界沉默到了近乎失语。有论者认为,印象系列,是张艺谋彻底赢得官方认同,最终能够导演奥运开幕式的关键。
而从06-08年,张艺谋的一直在和编剧和舞台效果设计师们来制作这个让政府自豪史无前例的北京奥运会,来展现现在中国的新面貌。不管他成功与否,都将向世界展示一个崛起的中国的形象。很少有艺术家像张艺谋先生这样和政府走的如此的近,在担任北京奥委会的艺术顾问的时候,他拍摄的短片帮助中国赢得了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改善了中国的形象,现在他还是政协委员 。
这时候的张艺谋,他不是一个电影导演,他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是一个适者生存的人,一个大牌策划人,一个成功的文化商人,更是官方的文化英雄,政府的宠儿,而彻底的与自己最初的艺术道路决裂。
这样的张艺谋,当然是地方政府所需要“依傍”的大导演,铁道部的宣传片想法设法要署上名的张艺谋。
结语:“《红高粱》向世人表明了,中国电影不再按权力意志炮制,而是随创作者自己的意愿编导。”不知张艺谋看到此句会是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