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社会焦点 > 正文

《人民日报》:枣庄未雨绸缪主动转型----山东省枣庄市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科学发展之路

2012-04-16 09:02:12   来源:《 人民日报 》   

    “一箱油,究竟能跑多快、多远?”
        这是山东省枣庄市近年来频频出现的一个经济话题:把经济发展比作一辆赛车,把环境容量和能耗空间比作汽油。
        “按过去的发展思路,不管用几箱油,只要跑得快就行;现在只有一箱油,逼得你既要跑快又要省油。”枣庄市委书记陈伟诠释,“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因煤而兴的枣庄已经失去粗放经营的本钱,否则逃不脱矿竭城衰的宿命,惟有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相结合、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
    变燃料为原料 变煤矿为“金矿”
        深藏地下的煤炭资源,成就了枣庄辉煌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枣庄累计外调原煤4亿吨,贡献值达64亿元。
        2006年,煤炭价格节节攀升,一吨原煤最高可售1500多元。新一届枣庄市委、市政府看到了光环背后的隐忧:枣庄煤炭可采量不足6亿吨,按每年开采2000万吨计算,30年后将无煤可采;如果不下决心加快产业转型,将导致矿竭城衰!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首先是工业转型。在枣庄,煤炭、建材两大行业对地方财政直接贡献率高达40%,如果加上相关产业,比例接近50%。是抛开煤炭资源“另起炉灶”,还是依托煤炭资源精耕细作,枣庄市面临产业转型的艰难抉择。
        “从价值链上看,煤炭产业的链条越长,附加值就越高,经济效益就越高。我们最终确定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让煤矿变成‘金矿’。”枣庄市发改委主任杨建国说,把煤炭转化成甲醇可增值4倍,转化成醋酸可增值10倍,转化成二醋酸纤维素可增值近80倍!
        围绕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发展需要,枣庄市对境内煤炭资源实施控制性开采,变“有水快流”为“细水长流”;开工建设库容1.33亿立方米的庄里水库,打造丰富的水源地;动工修建枣(庄)临(沂)铁路、枣临高速公路,实施运河航道扩容工程,打通产品出海和直接进入长三角的通道。
        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煤炭深加工所需的环境容量和能耗空间从哪里来?枣庄创新性地提出“一箱油”理念,打起了水泥产业的主意。
        枣庄算了一笔账:全市水泥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左右,仅占全市GDP的3%,却占全市GDP总能耗的25%。如果砍掉1000多万吨水泥,只影响全市GDP的1%,而腾出能耗空间发展煤炭深加工,产生的GDP比水泥至少高10倍!
        改革举措大刀阔斧:2007年9月5日,枣庄实施小火电的“全国第一爆”;同年11月7日,实施小水泥的“全国第一爆”。2009年3月,枣庄被国务院确定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
        此后4年间,枣庄关闭小火电80.6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790万吨;关停、拆除淘汰落后炼焦能力98万吨;关停拆除小炼铁(钢)95万吨;关闭造纸产能6.2万吨,合计腾出能耗空间约500万吨标准煤,为新型工业发展构筑了宽阔的平台。
        与此同时,枣庄按照“做大甲醇,做深醋酸,储备开发二甲醚、烯烃”的思路,拉长煤炭深加工产业链条,努力把煤炭“吃干榨净”。到去年底,枣庄煤炭深加工项目总投资达532.8亿元,是2007年前累计投资额的8.4倍,成为我国产品最多、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煤炭深加工基地之一。同时,枣庄成为全国三大锂电池生产基地之一,中小机床也跻身全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2011年,枣庄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8.9%,比2006年提高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分别是2006年的2.3倍和2.5倍,全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都实现了翻番。“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01%,降幅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
    变“卖资源”为“卖文化” 用“无影灯”消除“黑影子”
        今年春节期间,枣庄市共接待游客157.85万人次,旅游收入3.35亿元。绝大多数游客是奔着重建的台儿庄古城去的。
        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枣庄市委、市政府清醒意识到:全市现有下岗职工14万人,随着一些矿井的关闭、相关企业的萎缩,10到20年后全市将有20万人需要转岗。煤炭深加工项目固然可以解决城市转型“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却无法破解转型后“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因为一个投资100亿元的煤炭深加工项目,只能解决1000人的就业。
        在此背景下,重建千年古城台儿庄,撬动旅游和文化产业,成为枣庄市为解决就业和富民问题而迈出的第一步。为了真实再现当年的古城面貌,枣庄收集了130多本史料和1279本明清小说研究历史,拜会100多位国家顶级文史专家和古建专家,历时一年绘制了6000余张设计草图,2平方公里的区域,单是论证、规划就耗时3年多。
        2008年4月8日,枣庄市对外宣布重建台儿庄古城。市政府筹资4亿元,4年雕琢出一座美轮美奂的古城。目前,古城累计投资37亿元,完成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评估价值已超过150亿元。过去,台儿庄商业用地平均地价每亩不到30万元,如今每亩可达600多万元。这种运作方式,不仅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企业也获得了高额回报。
        枣庄寻找无形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等“无影灯”,消除煤化工留下的“影子”。在重建台儿庄古城、打造旅游拳头产品的同时,枣庄市重点开发微山湖湿地公园,布局山亭区山水生态游、山乡民俗游,薛城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红色游等,努力由“卖资源”向“卖文化”转变。
        201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804万人次,增长28%;旅游收入112亿元,增长35%,是2006年的3.8倍;文化产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占到GDP的3%至4%。全市服务业新增就业人数占新增就业人数的80%,产生的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提高到44.4%。
    凝聚分散资源 集中发展优势
        像所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棚户区改造是枣庄城市建设中最大的难题,全市棚户区面积达545万平方米,占山东省的42.9%,涉及7.5万户、25万居民。
        2009年3月,枣庄被国务院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后,计划通过3年努力,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
        “棚户区改造不仅是将旧房变成新房,而是脱胎换骨,彻底改变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同时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把老城变成新区。”枣庄市薛城区副区长王慎孝表示,棚户区改造与旧城改造相结合,把“城市建设”变成“城市经济”,既要让群众住得进,又要让他们住得起。
        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枣庄市不仅注重“造城”,更注重“造市”,着力注入楼宇经济、专业市场群、特色商业街区、各类产业园、邻里中心等要素,建设城市综合体。棚户区改造任务完成后,全市将新增商业面积190万平方米,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在市中区,结合棚改规划建设的二手车交易中心,年交易额突破25亿元。
        截至目前,枣庄市已启动11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及旧城改造,拆迁面积是建市以来的总和,25万市民将搬入新居。过去的5年间,枣庄新城完成投资95.9亿元,是上个5年的3.8倍,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15.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0.1%。
        “过去枣庄城市的二元化结构严重,城市不像个城市,更像个大村庄。”在枣庄市棚改办主任康宝奇看来,城市面貌的改善不仅能够为枣庄市未来的发展赢得更充足的空间,更可以让每一个枣庄人生活得更有尊严。
        长期依赖煤炭开采,使枣庄形成6个分散的小城区,城市紧凑度很低,群众生活不便。为提高组团型城市的同城化程度,枣庄市把突破口选在投资成本最低、市民受益面最大的快速公交建设。从市中区到薛城区原来乘车需50多分钟,现在只需27分钟,往返价格也从8元降至4元。
        未来5年,枣庄市力争城镇化率达到60%,快速公交覆盖各城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超过180天,森林覆盖率达到36%,主要人均指标跃居山东省中上游,跻身淮海经济区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资源枯竭城市成功转型,建设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的“幸福新枣庄”。

上一篇:人民日报:治国先治党治党要从严
下一篇:广交会开幕首日客流清淡 今年出口形势仍然严峻